文/老春
近些年,因网贷遭遇逼债而选择轻生的人不在少数。几乎每天都会看到此类的新闻,而打开百度键入网贷轻生之后,就会弹出386万个搜索信息。这说明正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债务背上肩膀,任由自己去做那待宰的羔羊。
以下是部分媒体关于网贷自杀的新闻报道,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国人的焦虑和煎熬。
新浪网2016年3月21日采自扬州晚报的一篇文章部分节选:
大学生欠贷60万跳楼自杀 网贷进校园不能“有钱任性”
“爸,妈,儿子对不起你们,我真的撑不下去了……别给我收尸,太丢人……”在发完这段短信后,21岁的郑兴强(化名)从青岛的一家宾馆楼上跳了下去,陪伴他最后时光的只有那部白色的手机,里面存留着两天前的电话录音,对方是一名陌生的女人,一名催债者,来自于一家网络借贷平台。其实,在郑兴强人生的最后一年里,迷上赌球的他始终活在借贷公司的“魔咒”里:轻松地借钱去赌球,无力偿还以致被威逼。最终,他化身一抔骨灰,留下了数十万元人民币的债务。
环球网2016年3月21日采自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部分节选:
大学生用网贷“提前消费”
2015年11月,郑州某高校大一学生小楠注册成为“爱学贷”会员,并由此分期付款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和一部平板电脑,为此她多付了将近600元的利息。根据协议,小楠要在12个月里每月还款800元,而她的生活费每月仅有1000元。
小楠说,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但囊中羞涩,于是很多人愿意尝试贷款买东西。“每个月生活费也就是1000多,比如一个手机6000元,分期买,一个月还500元。分期付款能让有需求的学生很快捷地用上这些新产品,不必再等很长时间。”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网络小额贷款这一方式在大学生中已经十分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网络借贷平台满足日常消费需求,如购买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如果消费金额超过生活费上限,愿意考虑用网贷的方式暂时缓解购买压力。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在分期购物平台上开通个人贷款支付业务较为容易,这使他们可以尽情“放纵”自己。
综合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甘愿冒着生命风险去触碰网贷,其实无非就是为了能够尽情地“放纵”自己。赌博、购物、让自己提前享受,是导致这些人不顾一切地跳进网贷陷阱的根本原因。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任由自己做了欲望的奴隶,并天真地以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去偿还贷款。可放贷的人哪里会有那么好的心肠,甘愿不收或者少收利息的帮你实现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其实,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认真研究过贷款的条款和利息,否则只要是经过认真计算,就会有大部分人自动放弃。
那么,什么样的人喜欢网贷,他们又有那些特征呢?
具体说,喜欢网贷的人都是一些盲目超前消费的人或者是贪图享受的人。这些人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平时花钱过于随意,不够节制。
2、盲目攀比,讲排场,死要面子。
3、自制力不强,甚至是不能做到自律。
4、痴迷网络,爱幻想,总想着自己发大财。
5、不爱学习,不爱读书,只关注流行趋势,关注外在的东西和享受。
6、超前消费,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总以为自己有能力还。
7、碍于面子,遇到困难不愿跟家人商量,不愿意找朋友帮忙,自己一个人独扛,最终导致自己扛不住而自杀。
虽然国家已经开始整治网贷,但还需要过程,也需要时间。并且,尽管一再出现因还不起网贷而自杀的事件,却还是依旧有人在往这个坑里跳。因为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于无声,而背后留给家人的却是无比的伤痛。我们需要深思,为什么他们会那么的贪图享受并不惜搭上生命;我们也需要警醒,为什么超前消费的理念在他们身上会那么的根深蒂固;我们更需要反省,为什么那么多逝去的生命仍旧唤不醒那些前赴后继跑进网贷陷阱里的人?
网贷害人需要严打,可这些人的思想又该如何转变?超前消费的理念仍旧被媒体津津乐道,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各大商业银行拼命发出的信用卡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又麻痹了多少人的神经,而让他们忘记了那些钱不仅要还,还需要加倍去还?
从央行公布上半年的银行数据看,目前中国居民的银行存款已经出现大幅下滑,仅上半年就有3万亿居民存款从银行消失!这些存款去了哪儿?还贷!
据分析,从家庭债务占 GDP 的比重这一反映家庭债务负担的指标来看,家庭债务占 GDP的比重在2016年底就已经达到 了44.4%!
从数据上看,家庭债务水平虽然不高,但累积速度是惊人的。比如,2013年初,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仅为 30.7%,短短四年时间,这一指标就上升了近 14个百分点,已经超过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家庭债务累积速度。如果将公积金贷款等因素均考虑其中,则家庭债务占 GDP 的比重将在2016年底超过60%。负债是刚性的,归还贷款的压力不容置疑。
这就是说,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贷款的陷阱,跳进了超前消费的深坑!而避免的法子只有一个,那就是管住自己伸向钱包的手,控制住自己的欲望,量力而行而不是负重前行。
网贷只是支流就已经这么汹涌,再看看那些从银行里拿到的贷款,又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要单是为了房子也还有情可原,毕竟是为了住所。可如果也用来满足自己的其他欲望呢?跟网贷又能有多大的分别?
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人人都有,可如果依靠贷款来实现,那得到的恐怕就不是美好,而是失望和焦虑,甚至是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