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局外人》随谈

初读《局外人》随谈

这本书一开头就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而结尾则是“我期处决觉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本书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冷漠邪恶的个体,他不为母亲的死而动容,没有哭泣,甚至记不清她是今天还是昨天死去的。他对于结婚或者不结婚也无所谓,爱与不爱也无所谓,他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情感,一切问题都出在这里。这个个体拥有的一些特征是让周围的人如此不安和厌烦,他的逻辑难以让人理解,他的情绪和应激反应也是这样的与众不同,以至于大家不愿意去倾听他为自己的辩护,并且本能地排斥与之相联系的一切。

默尔索即“我”在能够看到全貌的读者面前,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员工,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也并为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负担。天生情感的淡薄或者是钝感,以及关注点的错位,从小接受的观念,其实默尔索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的,但他又缺乏价值判断,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也不去思考做了有什么后果,或者说,对于常人来说难以忍受的结果,被囚禁在监狱,面对审判,可能会被判决死刑,他都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律师的自信,审判官的怒火,在他看来也是很无聊的事情,因为它们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而失去了新鲜感和价值。日子同样也是,过去和现在并无差别,有意义的只是昨天或者明天。而促使他做出那种种决定他命运的事情(比如拿枪杀人)的仅仅是天气太热而已。到了这里不得不说这个世界对于默尔索的意义简直是虚无的。生活是荒诞的,没有深层次意义的,以至于在很多重大抉择上他保持的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在自己即将死刑的时候,还是没能够触发强烈的情感。这样的人在外人看来是冷漠而邪恶的,尤其是他们对他的认识仅仅是“一个对尸体连开四枪的杀人犯”以及“在自己母亲葬礼上不哭泣”的形象。其实审判官应该按照罪行量刑,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肆意揣测对其灵魂进行攻击和批判,然而在非理智的文学叙事和心里揣测上,他带动观众将犯人解读成一个冷漠的恶魔,以至于所有真正接触他、帮助他、了解他的人所说的话被认为是完全次要的,他们根本不会去听不一样的观点。

其实这个社会对于所谓“异类”的容忍度是如此之低。我记得在种族隔离的课程里,有谈论过个体意志和群体行为所反映出来的差距。在群体行为里,个体的阈值被夸大了,所以不能通过一个直接推断另一个。有些事情就是这么莫名其妙的发生了,而个人的命运又是如此微不足道。人们尽管不愿承认,但他们实际上就是难以忍受和自己不一样的,也不愿意去倾听,而喜欢通过肤浅的认知肆意妄加推断。然而默尔索的判刑也不能说有多么大错误,毕竟杀人偿命,刑法上的事情不愿意再去思考,但理在这。

而我看它,也只能在其中看到我早已知道或者了解到的东西,不知道从何时起,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是如此困难,如此纠结。太史公所说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怕是余生再难做到。然而事情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产生了变化,所谓成长,所谓长大,竟然会带来一些心灵本质的改变,真是可怕。

2015年7月19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读《局外人》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