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第一章读书笔记

今天看书最明显的感觉是“容易了!看懂了!”这一章以叙述事件开始,让我一下子进入阅读愉悦状态。也很快理解了作者那些超长句子的意义。

从训练史蒂夫超长记忆力开始,延伸到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都是靠大量练习达到所在行业的精英水平。接着作者举例解读普通人如何学习一项新技能,以学习打网球为例。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购买新器械,找老师教授基础课程,自己大量练习,出去打比赛,可以赢也会输,但是作为 一项特长技能好像也够了。大多数人,不,应该是绝大多数人进步到此就算完成了。不会再有什么突破。

但,这不是我们刻意练习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达到各行业和领域的最高水平。这就是有目的练习和天真练习的区别。天真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有目的的练习具备四个特点:一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以史蒂夫为例,虽然没有设定长远的记忆目标,但每次训练都有短期要达到的目标,那就是每次记忆都要比上次记忆多一位数字。

二、练习必须专注。史蒂夫每周训练三次,每次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内只专注做这一件事情,完成任务OK。

三,必须有反馈。这点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处于练习状态的人来说,及时反馈就像一盏灯一样,一直能给他照亮前方的路。这就是导师和陪练者的重要性。

四,必须走出舒适区。作者这样举例:业余钢琴爱好者从十几岁开始练琴,30年过去了,一直以相同的方式练琴,累计练习时间超过了十万小时了,但他的演奏水平并没有大幅度提高。还有医学者,并不是从医时间越长,他的水平就越高。这是研究界对许多专家研究后的结果。所以在2015年一个共识大会上,出现了一些医学继续教育类型,目的就是给医生出难题,帮助他们保持和精进他们的技能。这里作者埋下伏笔,指明到第五章时才会细讲。

要走出舒适区,也就是遇到瓶颈,遇到瓶颈如何对待?

首先是尝试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更难的事情。史蒂夫在训练过程中,当他记忆到20几位数字时,难以突破,他开始调整自己的记忆方法,再次突破前进。这个时候有个导师或者教练就非常重要。因为他比较熟悉你遇到的障碍,会帮忙你克服并超越。

这就是自学和有老师带领的不同。自学者永远都是需要自己去不断调整,找解决方案。有老师带领就会轻而易举。例如有位学生想要提高自己演奏的水平,找老师帮忙。老师明确了她要达到什么的速度后,录下来标准速度,然后设定分阶段的练习目标,每次练习都加快一个节奏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水平。

其次要有多方面的动机刺激练习者走出舒适区。史蒂夫参加训练是有报酬的,但随着他水平的提高,一些媒体报道,他成为了大众心目中英雄般的人物。这刺激他更加努力地参加训练,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叙述到此,文章好像已经完成。读者很清楚地领会到:要想达到行业的最高水平就要通过有目的的大量练习。这个有目的的练习和单纯的重复性练习并不相同。有目的练习具备四个特点:目标明确;练习专注;及时反馈;克服舒适。要克服舒适就要从不同的方向找方法,而不能钻牛角尖,硬碰硬去尝试解决更难的问题。当然还要物质和名誉的上刺激,才能保证有目的练习持续下去。

但是,作者突然加重语气,说单纯有目的练习还不够!让人放松下来的心情再次紧张起来。要不说科学家就不是一般人,脑回路就是多呢。

史蒂夫达到记忆80位数字后结束训练。作者再次寻找下一位训练者。一位女士雷妮。用同样的方式训练,雷妮却只达到记忆50位数字,再也进行不下去,不得不放弃。第三位训练者达里奥,训练达到记忆100位数字,远远超过史蒂夫20位数字。

为什么同样的训练方法,同样的导师,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史蒂夫在记忆之前先决定用什么模式来记忆,这种预先固定的模式称为:检索结构。

雷妮的记忆方式是听完数字之后再决定用什么方法来记忆,因此她无法突破更高的极限。

史蒂夫的方法用在短时间内超长记忆是有效的,但是其他行业和领域呢,用什么方法来练习呢?作者就此抛出的一个大大的问题。也是本书要讲的重点,这就是“刻意练习”。并且学术界已经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研究证明,这个方法是提高人们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能力的最强大最有效的方法。

预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备注:今天预计读书四十分钟,读完第一章节四十多页,但是超时到一小时完成。原因是中间总是不自觉地做些小事情,比如看一眼电视,上趟厕所,跟老公说两句。这些小事反应自己做事情专注力不够。需要克服。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意练习》第一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