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上一届IACMR(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的双年会我就要参加的,结果2016年没及时入学,就错过了。
今年是第八届双年会,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承办,会议地点定在作为武汉一张名片的东湖景区。2月底在导师指示下,我报了名。6月13日抵达武汉,连续3天会议,6月16日结束,6月17日在经管学院的活动来不及参加。
IACMR应该是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管理研究学术组织,举办一次双年会,也算是中国管理学术界的一场盛会。参与其中,聆听、观察、思考,对于我这样的组织管理学术新兵,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吸收新思想,获得启发,触发思考,重逢故友,结识志趣相投的新朋友,这些是具体的收获。既来之,则不能空手而回,大概梳理、总结一下3天来的一些心得感受。
甲、转型升级
今年大会的主题是“应对持续转型升级的挑战”(Meeting continuous challenges of transformation),这个主题对于“新常态下的新时代”对组织管理的要求很“应景”。转型升级,求新求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三易”之一即变易,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只是时至今日,吾国吾民更需之。
但是纵观整个大会,涉及到“转型升级”命题的会议场次、宣讲论文、主题分享,并未一以贯之,新理念的传播和影响总需要一个过程。作为IACMR的创始人及灵魂人物,徐淑英老师“转型升级”的步子可谓“迈得很大”。
13日的欢迎宴会没有参加,从朋友圈中看到徐老师分享的4张PPT,从中可以窥见她的重大“转型升级”。
这是一个从全人类的角度列出的重大挑战表,体现了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的视野与胸怀。6个挑战当然也与中国有关,重大挑战,分解下来就是具体问题,创新转型、国际化、应对新技术的挑战、环境保护等,这些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学者研究一个问题,应有充分的意识将研究的出发点锚定在与社会有重大关切的问题上。学问道之余,道之所在是为根本。
面对以上的挑战,因循以往的组织管理研究套路,显然难以为继,故而需要研究焦点转移。这对于以西方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确立起“江湖地位”的徐老师,不啻于一场自我革命。5条研究焦点转移,每一条都是对实证主义及科研套路沿袭的重大修正。其中第1/3/4条,显然是实践导向的转移,第2条是向原创性转移,第5条向研究哲学的转移,则更为基础,可能将会引发管理研究的重大方法论革命。
目前组织管理的主要方法,均引介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实证、证伪,统计、量化等等。因之而来的过度数理化、实证化,早已引起诸多诟病,在管理实践者看来,绝大多数的管理研究成果完全不值得看,所谓的学术成果,除了用来获取个人的职称晋升和学校的所谓学术影响力排名,再无其他价值与意义。
面对这样的现状怎么办?精神领袖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转型升级”策略,后面就看吾辈学人的了。
学术上可靠和对社会有用,其实是两个最低的要求。最低的要求,往往也是最高的标准。反观现状,学者们制造的海量论文,有多少是可靠的,又有多少是有用的?搞学术是良心活,而学术界的躁气、戾气、痞气和腐气却并不鲜见。
从时代背景、研究焦点转移(下一步就该是范式转移了)、负责的要义到做负责研究的倡议,徐老师清晰传递了本届大会的精神。这或许是中国管理研究自身“转型升级”的一个号角,若干年后,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绝对强国,中国的管理研究不仅很好的解释并指导我们自己的企业,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来学习研究,后人回顾历史,会发现在中国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中国管理研究随之而变的历史节点。
乙、印象随记
听了若干个主旨发言、论文报告,引人入胜的不多,只从其中某些点上获得一切启发,或引起一些思考,大略记之。
Oded Shenkar教授被授予杰出贡献奖,巧合的是,去年我去伯明翰聆听John Child的讲座时,就与Oded有一面之缘。当时讲座期间,看到John和一个老先生相谈甚欢,好像彼此很熟识,我也凑过去。后来我在IACMR的网页上看到Oded获奖的介绍,才恍然想起来,原来那个老先生原来是Oded。
教育者,首先要教育好自己,所谓正人先正己。其次“教育”这个词已经不太适宜于现在及未来的动态社会,所谓的教育者更应该成为塑造者和引导者,引导塑造好学生们的健全人格、价值体系和健康人生追求,仅此而已。再次,一线实践者是组织管理——这场社会实验——的直接参与人,他们更有资格与第一手经验“教育”管理研究者,所以研究与实践的对话是一场永不终结的转化过程。
会场中看到,宏大或有趣管理命题的研究,是国外大学的研究者比较普遍的现象。国内学人在这方面还真是需要解放自我,敢于突破,敢于想象。
台湾学者的研究,总体感觉很细腻,理论自洽性、体系程度,都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呈现研究成果的方式方法也值得学习,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清晰严密,幽默风趣,表现力很强。这种演讲与表达能力应该是可以后天不断练习、完善获得的,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这种叙事能力一定要提升。
举办一场1000多人参与的盛会,组织协调的工作肯定繁复,付出的辛劳自不必说。现场随处可见身穿工作服的人奔走的身影,还有酒店工作人员的协同帮助。但会议组织中确实还有不少瑕疵,微群里和现场都有不少“吐槽”,午餐不够吃,会议手册不够,参会人员名牌没有,以及获奖者通知失误,主旨演讲准备不充分等等。背后大量人们看不见的工作都做好了,而大家“看得见”的这些细节却出现各种状况,这自然容易给人不好的印象,但主办方和工作人员其实也付出很大努力。作为搞管理研究的组织,组织会议不力,怎么也说不过去,希望IACMR总结经验教训,以后的所有会议活动办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好。
丙、初识荆楚
因参加此次会议,第一次来到武汉。
东湖的壮丽辽阔震撼了我,荆楚文化的悠远灿烂,让我对祖国的了解又深了一层。
我最近在读《三国演义》,在湖北博物馆里看到不少三国时期的文物,书中的历史一下子拉到现实的眼前,这种奇妙的体验,真是其他国家的国民少有的体验。
走在大街上,发现不少武汉老少爷们走路时双手摆得很夸张,像是在往后划水的姿势,双手协调一致地斜向后方摆动,摇摆的幅度还挺大。从前面看,就会觉得这样走路的姿势比较吓人,因为像是准备要打架的样子,气势汹汹地向你走来。大概猜测,是不是因为这里人从小游泳,久而久之就把游水的姿势变成陆地上走路的姿势了?另外,湖北是著名的将军之乡,1955年首次授衔时,湖北籍开国将军有200多位,全国排名第二。如此血性之地,走路姿势也可能就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