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天加班,疲惫不堪的人,失恋痛哭的人,梦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忘却日常乐趣的人,被沉重的工作压得透不过气的人,因上司蛮不讲理满腹牢骚的人,置身幸福之中欢欣雀跃的人——让大家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满面笑容回家的治愈天堂。”
——安倍夜郎《深夜食堂》
从大学开始,我们就一直被“吃什么”困扰,直到现在成为研究生,每天问的最多和被问最多的问题就是“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夜宵吃什么”。
“吃什么”俨然成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世纪难题。
《孤独的美食家》里说,上帝让人必须吃饭才能生存。因此他用食欲促使人们开饭,并用吃饭带来的快乐作为给人类的奖赏。
食物的目的不仅是好吃,它融入了生活的血脉,成为记忆的一部分,将你的味蕾和情感连接起来。有些人追的是口味,有些人追求的是习惯,多数人追求的是一份过去……
每一种食物,都包含一种情感。
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灵魂。
人生有很多味道,但都无法复制。
01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吃饭?
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时,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家人在身边,吃饭只能一个人。
但是,一个人吃饭,是自由的最高级。
看一个人如何吃饭,就知道他如何看待孤独,看待生活。
《深夜食堂》中“孤独的”五郎总是一个人去吃饭,和我们很多人一样。但五郎的孤独则在享受这一种乐趣,有人陪都不要。
仿佛在说,“对不起,我唯一想要的伴侣是食物。”
在日本,一个人吃饭称为“一人食”,把孤独演化为一种审美、一种情趣、一种仪式。他尊重自己,每一顿饭都认真地吃,认真地生活,易惊喜,易知足,就是最高的自愈了。
“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与星辰,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小世界。”
一个人吃饭,就是自由的最高级。
当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一起吃饭时,每天总会上演这样一幕:“你想吃什么?”
“你想吃什么?”
“我问你,你想吃什么。”
“我不知道,你想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如此循环反复......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甚至是多个人,都处在一种思考吃什么,但是又没谁能最终拍板的情况。
02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纠结要去吃什么?
当你纠结于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其实你是想吃到自己真正满意的,但是一时间又没想到。
因为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我们更热衷于追求食物的“深度”了。
这个盛产吃货的时代,网上出现了大量以“吃”为主题的贴吧、论坛、主页,吃货们沉迷美食,想方设法的吃,绞尽脑汁的吃,不仅可以舒缓压力,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食物很匮乏,没有任何的选择权,自然就不用纠结“吃什么”的问题。一旦食物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对于本来就有点“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简直要纠结死了。
除了味道,我们也开始追求食物的深度了。
世界各地的名厨吃过寿司之神的二郎寿司后,都会惊叹这么简单的东西,味道怎会如此有深度?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极简的纯粹”。
食物传达了什么理念,背后有什么故事,用什么材料,工艺,调料,有怎样的情怀...对有些人来说非常重要。
“吃”不再是一种本能的生理行为,而是一种生活品位的象征,甚至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形象特质。
吃饭的店的氛围很重要。正如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里说的:“我们把不便透露给亲密人的忧愁,交付给陌生人,然后在毫无交际的人生里,寻求一种安抚和认同。”
好的餐厅就像是人生中的驿站一样,有邂逅、有隔阂、有重逢、有分别,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来,有人走,一幕幕不断上演。
人们匆匆路过,带着各自的悲喜,短暂停留,然后各自上路。只有回忆,是参与过彼此生命的证据。
03 为什么跟家人一起吃饭特别香?
当年一句“妈妈的味道”引发了很多人热烈回应,后来也有“外婆家”这样模仿“家”的味道的餐厅。
这样的餐厅尽可能逼真的模仿家里菜肴的口感和味道,但无法复制和给予的是那种只有家里才能有的归属感。
回想起上学读书时每天都要上晚自习,中午和晚上都在爷爷奶奶家吃饭,六年里印象深刻的也就是菜花、土豆和茄子这些菜,主食是奶奶自己蒸的馒头。现在,身边各种蔬菜、禽类、肉类、水产应有尽有,却再也找不到那种味道了。
为什么家人做的饭就是不一样?
从内心层面来讲,家人为我们做饭时,他们处在“照顾型父母”的内心状态,而我们则是享受的一种不计报酬的关怀和温暖。
在餐厅里,做饭(售餐)的人则跟我们处在一种等价交换的心理状态之下,所以感觉会完全不同。
除非是你大半夜的一边生病流着鼻涕一边吃饭,老板看到之后专门跑到后厨煮一碗姜汤端给你,就像《深夜食堂》里一样。那时,给你姜汤的老板扮演的是家人所扮演的就是“照顾型父母”,这种关怀是你花再多钱也难以买到的。
所以,你才觉得,深夜的那碗普通的“姜汤”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汤。
04 吃,是现代人都平等地拥有的最高治愈
“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谁打扰,毫不费神地吃东西的这种孤独行为,是现代人都平等地拥有的最高治愈。”
吃,绝对不是一件随便的事。
一天顺利的工作或学习后,一顿饭决定着你的快乐能不能锦上添花,一天的碰壁与暗淡后,一顿饭可能是你能抓住的最可控的安慰。
在过往的研究中发现,饮食和人的情绪、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某些时刻,你想吃某种食物,绝非偶然。你对每一种食物的渴望可能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吃巧克力、蛋糕等甜品,渴望安慰和平静;
吃酸奶等乳制品,渴望可以缓解抗忧郁的情绪;
零食,当人在压力大或快速思考时,是最想吃零食的时候,这时渴望能缓解压力、愤怒和焦虑;
吃糖果,渴望快乐,填补空虚;
想吃辣,辣其实是一种痛觉,可以产生刺激和驱动的力量...
有人认为,食物有改变心情或能量的特性,可以使情绪暂时恢复平衡状态。
每一种食物,可能对应了当下不同的情绪需求。
当你感觉非吃不可时,这是内心发出的求救讯号,想要摆脱空虚、压力、愤怒...等负面情绪。而你的身体自动对特定食物产生食欲,会协助你用那些食物带来的能量转化平衡你的情绪。
通过了解为什么会对某一样食物产生渴望,也许能了解自己和他人当下的情绪状态,也可以帮助人摆脱被食物绑架困境,活出更健康、自在的人生。
所以,吃什么,和谁吃,怎么吃,是最重要的事情。
05 吃,是生活的一种仪式
吃,是生活的一种仪式。
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主题,反映的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吃,是现代人能享受的最高治愈。一顿美食,足以支撑我们悬而未决的人生。
一桌好饭,一个人,一段故事,一种人生。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心”吃饭,开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