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超负荷工作
曾几何时,Brad也想过试着给团队施压让他们多承诺些,后来他发现,团队的速率,即每个Sprint能够玩的的故事点,是不会撒谎的。更搞笑的是,Brad发现,公司承诺维持可持续的速度并削减了疯狂时间之后,团队的生产力不降反升。
施压团队接受“挑战性目标”所有的成果就是增长的缺陷数目,这都是归因于更多的压力和更长的工作时间。
心得:领导或客户要求在某一天(或者提前)必须上线,往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① 往往还是会再“拖上”一两天延迟交付,这不仅让团队成员疲惫不堪,同时严重打击团队成员的信心;
② 赶鸭子上架,上线后出现一系列bug,导致产品用户体验差,这隐性的成本远比提前上线来带的收益高得多;
③ 长期下来,开发团队获得或少会抵制管理者,至少内心会有所抵触,在这样的心态下的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2、瀑布开发模式
报告指出,以传统方式运作的企业级软件项目中,只有16%可以按时按预算交付,31%的项目被取消,还有53%的项目预算超标189%。当他们被问及这些项目为何失败得如此惨烈如此频繁的时候,IT经理们提到的首要原因就是“用户参与少”,第二位的是“需求不完整”,二者相距甚远。
心得:传统的瀑布模式,往往是在最后一公里时候(验收阶段)暴露出种种问题,需求不符合预期,功能缺陷太多。即使给产品经理和开发团队在开发前期花在需求上的时间再多,他们也很难再需求阶段真正地分析和挖掘出所有需求。有些需求注定会在设计实现或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才逐渐出现。所以需求必然是渐进明细,不断纠正的过程。
3、敏捷开发模式
所有种类的敏捷流程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拥抱变化,视变化为成长的良机、而非障碍。
敏捷开发和瀑布开发之间差别在于:瀑布开发必须先完成当前步骤之后才能头也不回地向下一步骤。而敏捷团队会做一点点需求收集,一点点设计、编码和测试,最后交付一点点价值给客户。接着团队再重复此过程.....周而复始,工作推进过程中不断改善、调整流程,一直到项目完成为止。
心得:
①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是以项目导向。这种管理思维更多是把员工当做一个创造价值的机器而已。员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随着员工的进步,同样的时间,不同的时期,他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可以是不断增加的,甚至是可以裂变的。
② 敏捷开发模式是能够给团队、企业产出更多的效能。需要一个很好的领导者(强调领导而不是管理)去引导团队和企业组织进行变革。但这样的优秀的领导者很少。
4、敏捷实践
① 边做边测试,别等到最后关头,现在就修复缺陷,等它有机会再系统繁衍存活好几个月后,修复成本可就高了。
② 及早且频繁地交付产品,只有通过展示可工作软件的方式,你才能发现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正因为敏捷流程能够照顾到客户的持续反馈,项目才能不偏不倚地走下去;也因为只交付已完成的增量,敏捷开发才能规避项目被取消的风险,客户还能用上按期交货的软件。
③ 文档边做边写,只写必需的文档。将文档工作融入流程,只写有关的、有效用的文档。
心得:
① 以前总逼着产品经理写出面面俱到的需求文档,还经常找茬“你这个需求连XX场景都没有考虑到”,“你知不知道你写的需求前后矛盾”,“你这个需求不完整,没有清楚说明具体要求和限制”.... 我们要交付的是可用的产品,而不是格式很规范,很详细的文档(其实是又臭又长,实际开发过程中,很多开发人员不看需求)。
5、关于合同(一)
合同型工作的缺陷:
开发商(传统企业一般称为供应商)的出价通常是份赌注,赌他们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工作,而利润则取决于他们能否多快好省地地满足客户最低要求。
需求方(经常被称为甲方爸爸):合同是能够保你不被涨价困扰,但却无法避免偷工减料和最低标准施工的情况。
心得:这也是外包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对立面”。这是不是不可协调,其实外包公司应该多想一些办法得到客户的信任和满意。
乙方经常抱怨甲方公司“什么都不懂,就想着拿奥拓的钱,让我们给他造出一辆奔驰来”。
同样,甲方经常怀疑“不就那几个功能点么,真的要这么多钱吗?!”
其实我个人看来,乙方应该多站在甲方的角度思考,如果甲方都懂,还需要来找你们?
多一些沟通合作,而不是谈判。关于工作量和报价,有理有据的算给出来。同时把项目分几个里程碑,每2~3周交付一部分可用功能出来,过程中多交流,这样彼此的信任也会增加。
6、关于合同(二)
敏捷宣言的作者们最终得出结论,基于合同的项目侧重方向不对。他们更喜欢采用时间材料模式,相关各方就像是一群合伙人,齐心协力在规定时间和预算范围内努力构建最有价值的系统。降低客户风险,不是靠前期担保方式转嫁风险给开发商,而是依靠流程中客户的持续参与,以及敏捷团队定期交付可工作软件增量的能力。
7、敏捷过程之痛
采用敏捷方法的组织通常会经历显著的成长之痛,因为这些被误导的优先级类型会被连根拔起暴露得一览无遗。
心得:无论个人、团队还是企业,任何的改变都会带来痛苦。就像一个人明知道有某方面的缺点,也知道这个缺点可能会对工作或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更知道改善的方法,但是没有决心,没有行动。有时还会安慰自己“其实这个缺点大部分都有”。
为什么敏捷在团队执行起来那么困难,即使它看上去流程很简单,好像很有用的样子。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固定思维,基本上所有企业也是采用瀑布开发模式,我们为什么要变?二是,一下子暴露的问题太多,无从下手,没有勇气改变,一旦出现质疑的声音,就可能打回原形。
8、产品经理与开发团队的微妙关系
① 产品负责人和团队其他人之间有一层天生的紧张关系,产品负责人总想要更多,而团队则必须维持可持续的速率。只要不是单方面说了算,这层紧张关系就还是有益的。
② 开发人员说,业务人员总是悠悠然地问些浅薄的问题,提出愚蠢的要求。而业务人员则认为,开发人员骄傲自大还很古怪,关心代码的抽象美比关系最终产品多。
心得:产品经理觉得开发人员不可理喻,无法沟通。开发人员觉得产品经理傻傻的,经常问些傻不拉几的问题。
产品经理真的很笨吗?其实不是,只是他们是门外汉而已,举个例子,我前两天要更换家里净水器的滤芯和PP棉,客服人员发了相关的操作视频给我,我还是摸索了很久才把滤芯拆卸下来,也不知道什么是滤芯什么是PP棉,怎么装。在客服心里可能会想:你是猪吗?
产品经理侧重点是业务,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业务服务的。产品经理有时会问一些看似很“弱智”的问题,我们应该尝试理解,不是仅从技术人员角度思考。(有很大部分开发人员在产品经理面前 潜在的自然产生一种优越感)。
而产品经理也应该理解技术人员,并尊重他们,大部分开发人员是很单纯的,同时他们在表达沟通方面相对于产品、销售人员弱一点点。
9、需求文档
在敏捷开发中,可能没有需求文档,取而代之的是产品列表(或称为待办事项,待办列表)。
① 产品列表是产品预期交付物的累计清单。这包括了特性、缺陷修复、文档变更和任何值得创建的东西。
② 列表的优点就在于,就不会浪费时间给那些永不见天日的特性写详细规格书。
③ 用户故事、交谈和接受标准结合起来组成了完整的需求规格说明书。
10、完成的定义(Definition of Done)
① 完成的定义应该是你的团队和项目所特有的,团队需要针对它包含和不包含的内容达成共识,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和组织的本质。
完成的定义很可能 包括:
代码评审
设计评审
重构
性能测试
单元测试通过
更多内容
② 完成的定义和验收标准是有区别的。验收标准属于产品负责人与或客户的领域,明确定义了被视为“可接受”产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并记录在案。像是回归测试和版本集成这些内容,则不属于验收标准的范畴。
③ 写得马马虎虎或不完整的完成的定义存在风险,会攒出一个看不见的技术债务池,即那些游离在计划及流程之外,但必须在产品交付前完成的任务。
心得:
“嘿,Fred,那个高级所搜功能你做完了吗?”
“当然的啦,都做完了!”
但我们真的知道Fred所谓“都做完了”是什么意思吗?是仅仅开发完了,还是开发并自测了,或者是已经提交测试并通过了?
没有对“做完了”下定义,你永远得不到真实的项目进度。
11、临时增加资源
短期内增派人手一般都会导致速度放缓。
心得:在项目紧急情况下,不要第一想法就是增加人力,因为增加人力有可能让项目进度更慢。
12、测试驱动开发
测试驱动开发(TDD)就是,开发人员先写一个自动化测试,然后再编写产品代码,并让它测试通过。
TDD可以降低缺陷水平,且无需牺牲生产力。IBM和微软的四个开发团队所做研究发现,TDD能够降低千行缺陷率40%到90%。考虑到维护和调试现存代码所消耗的大量开发时间,TDD带动开发更快进展的效果很快就能显现出来,虽然创建测试很明显是“额外的工作”。
心得:在进入开发之前,测试人员应该确定好测试用例,并和产品经理、开发团队同步和确认,帮助团队进一步了解需求,并进行查漏补缺。
13、回顾会议
① Scrum就是为了帮助团队持续地进行检验和适应而设计,能够带动绩效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② 会议目标很简单,找出1到2件可改进的实事,制定行动计划,实现这些改变。
③ 很多人有参加过传统“时候分析”或“经验总结”会议的经验。它们都是项目结束时才召开,收获的往往是一份罗列“好处”和“改变”的冗长清单,会议刚结束就差不多全忘了,大家还都嘀咕者抱怨“亡马锁厩,为时已晚”。
④ 要在回顾会议刚开始的时候,先建立起大家对目标的共同理解,这样人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为什么开会。
心得:每周例会可以稍微总结一下上周的工作情况,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只选1到2件在下一个迭代中就开始改进。(首先定下基调,不要相互抱怨和攻击。不然会议气氛就变质了)
14、过度承诺
很多新手团队容易犯过度承诺的毛病。一直承诺过度而交付不足的泥潭中挣扎的那些团队,可以考虑使用“昨日天气”技巧。使用此技巧的话,“昨日”也即一个sprint团队实际交付了多少故事点,这个sprint他们就承诺交付多少故事点数。此方式天生就有自我矫正的功效。
心得:有些团队在估算工作量过于乐观,评估的都是理想状态的工作量。每天工作的8小时,有效时间可能就3~4个小时,因为中间总会有一些琐事或意想不到的事情干扰,例如,临时任务,临时的会议,遇到bug修复等等。所以在估算时候,一定要预留20%到30%的工作处理其他事情。不然,你将会为此买单——加班。
15、电梯演讲
你有一个值得公司为此发起项目的绝妙想法,而且你凑巧和公司CEO搭乘同一部电梯。你正好可以借机说服他支持你的项目。
你的电梯演讲应该只有简短几句话。关注项目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公司或客户将由此获得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