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历时7年创作,经过15个国家125位画师,全手工绘制65000帧油画而构成的长达95分钟的动画长片《至爱梵高》上映了。
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走进了电影院。梵高一生的作品通过屏幕映入眼帘,越是扑面的绚烂,越是心痛这位一生充满灵感的伟大画家,为何生命充斥着矛盾和不幸,在他的一生中,他一定向往着什么,世人认为他罹患“抑郁症”“精神病患者”的说辞,我反而觉得那是他为之不断的求证并苦苦追求的证明。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我国的一部久负盛名的国产电影,【霸王别姬】。在里面段小楼面对程蝶衣要求与他一辈子唱戏的要求时候,说道:【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唱戏得疯魔,不假。可要是活着也疯魔;在这人世上,在这凡人堆里,可怎么活哟。】 。
“精神病” 这一词非常刺耳。因为它已经被贴上了与“正常”相异的颜色。但是人们却对这些容易陷入癫狂、行为不可预测和不被理解的油画家,赋予了“伟大的艺术家”的盛名,代代追捧和收藏他们的作品,这不得不让我非常疑惑:到底人们是真的爱并肯定他们和他们异常的一切?还是说会只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随?如果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你是爱还是嫌隙?
因此,我需要知道:到底什么是精神病?---- 难道就如程蝶衣一般疯魔、分不清现实与虚幻?为此我搜集了关于“精神病”的来源和一些有关“精神病”的信息。
1) 精神病这一术语是Feuchterleben在1845年出版的《医学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该作者提出的精神病一词指严重的精神障碍。
2) 在现代用法当中,精神病泛指严重的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和一些器质性和情感性障碍。缺乏自知力常被视为精神病的一个标准,但自制力这一术语本身很难界定。有人提出更为直接的标准,即不能区分主观体验和外界现实,如妄想和幻觉。
3) 精神病这一术语包含的很多情况没有什么共同点,对特定障碍的分类通常需要更多的资料。因此尽管精神病这一术语在精神障碍分类体系当中价值不大,但是对一些通常是严重的,以妄想、幻觉或者不寻常的或者稀奇古怪的行为为特征的障碍,尤其是在仍不能给出确切诊断的时候,精神病是一个方便的术语。
4) 权威的精神病史教授说,世界上很少有几个学术领域能做到像神经病学一样——我们既不知道神经病学是什么,也不知道谁来定义一个人是不是神经病,更不知道神经病该怎样治疗。
5) 伟大的导师福柯曾经说过,所谓“精神病”,不过是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标签,是社会为了进步,而对不一样的人的压抑。
看完了所有对精神病的定义和相关信息,我只想说看了半天,我还是不清楚什么是“精神病”,只是明白一点,到目前我们人类还无法准确而权威的定义什么是“精神病”,只是一种“非我即异”的粗鄙分类。
或者我们再看一组科学数据分析,或许能找到蛛丝马迹。几年前冰岛人类遗传学研究与分析公司“解码基因”提供了一组数据,研究患精神疾病的基因与创造性艺术的关系。而在此之前不得不介绍一下冰岛这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国度。
冰岛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只有32万人口,却存在1000多支本土乐队,每年向全世界输出超过1200多场高品质音乐演出,并且乐曲空灵神秘,带有极强的冰岛特色;冰岛1/10的人口都至少出版过一本书;全冰岛80%的人口会乐器,60%的学生读过和音乐相关的课程。名副其实艺术强国。
而冰岛这个公司,通过数据得到的研究结果有三方面:
1) 人体自带某些具有患精神疾病(如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风险的基因,而通过对12万人的遗传学调查,创造性人才携带这种基因的几率比一般人高出25%。
2) 8.6万冰岛人的遗传和医疗数据,找到使精神分裂症平均风险增加一倍的和使躁郁症风险增加三分之一的基因。通过研究,他们发现这类基因在冰岛艺术团体成员中很常见,携带几率比不属于艺术团体的人高17%。
3) 通过荷兰和瑞典的3.5万人大型医疗数据库进行核查,发现那些被认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根据职业或问卷调查答案判断)比一般人携带精神疾病基因的几率高25%。
这个结果先不说创造性人才,我倒是看到了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很悲催的,因为首先他不具备因为创造力而出名的可能,而且还是需要承担罹患精神病的可能,虽然罹患几率没有创造性人才高,但还是存在的。
但是,12万人,8.6万人,3.5万人的基础数据分析,能代表多大的共性?烦请也分析分析我大中国,14亿庞大数据,这样我一定能发现我是个正常人。
看完数据分析,冰岛是艺术强国不错,因此没别的,我只是很想攒点钱,去冰岛度个假,装个文青,晒着太阳,听听艺术家们吹拉弹唱。
历史上,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著名艺术大师丢勒,曾经就将有天赋的艺术家归类为忧郁症患者,将浪漫主义画家成为疯子。尼采也曾经把艺术家称为“患病动物”。他们对艺术家的定义与上面的数据和所谓的专家的结论很相似,但是相比那些冷冰冰的分析数据和煞有其事的精神病分析,我却更相信艺术家之间的语言。原因很简单,他们是思想精神非常接近的一类人。
所以精神病的定义是什么?我倒是比较认同福柯说的:所谓“精神病”,不过是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标签,是社会为了进步,而对不一样的人的压抑。
细想一下,在政府角度,国家角度,全世界角度,或者以最小个人单位的角度,只要是以人的思维或者以社会文明作为标准,我们都会尽量的把这个标准,设置到排除自身或自身利益以外,否则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搭进去了。
所以这个标准不好定,谁能拍胸口说自己没点精神毛病呢?那他铁定是个疯子。那如果让你排除自己,作了定义以后,是否你就不是精神病者呢?那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妄想,病得不浅,有(精神病)病得治。
“精神问题”是现代人的一个未知领域。而人们对未知一直都是心怀恐惧及排斥。但是事实上你我他在不同的标准下,是极有可能被归类到某类精神病患者,主要看以什么作为标准。
我在攒文章的时候,还发现了两个很有趣的信息: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是一个天才,他终生致力于拯救那些遭受心理疾病折磨的人,而他本身却长期被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所困扰。
发明森田疗法的日本人森田正马(MoritaShoma)本人正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艺术范畴很广,包括音乐,书画,著作,歌剧等等。好的作品之所有经久不衰,是因为作品是艺术家用自己生命赋予在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的生命的延续,里面有血有肉,更有灵魂。他们和我们对生命的诠释完全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很努力的去完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生活生存琐事,而他们是用生命完成一件并只完成一件事,那就是书写生命的艺术。
你们可曾知道,许多伟大的作品往往正是他们陷入所谓的心理失常的状态下创作的——
梵高自囚于疯人院时,时常痛苦自责。某天画家透过铁栅栏看见了院外的一丛蝴蝶花,生命的曼妙美感触动了他,画家迅速取出画具,在绝望与希望、痛苦与释缓间找到了微妙平衡,完成了《蓝蝴蝶花》。葱郁的野蝴蝶花仿佛传唱着生命的乐章,这让病中的梵高重燃对生活的一丝期盼。
舒曼精神恍惚时在墙上涂鸦,被有好事者将其抄下来,促成了著名乐曲《梦幻女神》。
著名的乐章《弥塞亚》便是韩德尔在躁狂症发作最厉害的二十四天内完成的。
高更完成了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幅画整整一个月,高更是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
到近代,十岁即立志当艺术家的草间弥生,从小为幻觉所苦,不断反覆绘制圆点,是为了让自己从恐惧中解放出来。她从没想到她笔下自我消融的原点,会成为她征服世界的秘密武器。
冷冰冰的数据分析甚至一种置身事外的评价都是对作品及艺术家的亵渎。因为一个异空间的人的思想能被三维世界的人所理解,那可能是一个宇宙大大的笑话,夏虫不可语冰,充其量那只是饭食无忧后的自我意淫,于茶余饭后供大伙消遣消遣的谈资罢了。
我不曾对任何作品品头评足,也看不惯一些人煞有介事的滔滔不绝。我们都是不能理解他们的状态,更没有勇气进入他们的世界,所以没有妄言的资格。其实这恰恰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因为我们胆怯,不敢与现实对抗,不敢质疑生存法规,不敢寻找真相。
对于“精神病”这个已经被世俗人玩坏的词,还是留给世人继续意淫“正常人的自负与骄傲”吧。
那些伟大的人儿,我更觉得他们似乎一直处于精神层面的最远最远的游离状态,就像在大海的边缘,最接近太阳升起的地方。
又似乎是活在现在与理想的扭曲地带,活在不同维度之间的重叠面,拥有着一股劲,一种与自己死磕,与世界死磕到底的执拗,甚至不惜为之托付生命为代价,而艺术(音乐,书画,文学作品等)就是链接现实世界与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道桥梁,是一个展示他们世界的工具,也顺便嘲笑一下世人的无知,点化一下追求真理之人。
于是,我称他们为精神边缘的游人,书写着某种奇幻的境界与状态。
狂者所及,绝非凡思。汝不曾癫狂,休论老者疯癫。
那些游走在精神边缘的可爱的人啊,您是愈接近神道的人,还是久已远离神迹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