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命当然不同,但也没什么不好。——观《七月与安生》有感
01.爱情从无最登对一说,连同生活也从无最稳定
我通常界定第三者插足一定是在男女双方看起来郎才女貌,恩爱般配时,突发意外介入了另外一个女孩,而这个女孩最好还要带点妖娆妩媚,典型的狐狸精模样,这样才能算作是匹配了通常意义中界定的第三者形象。
可爱情中从无最登对一说,可能婚姻中以此为基,但是于爱情而言,却从来没有此一说,不管你信也不信。
影片中,是七月首先遇见的家明(男主),观影过程中,七月与家明无论从外貌,家世还是自身情况看起来都是最登对的一对,当七月向家明表白后,两人也是顺理成章地走在了一起。甚至有一次在课堂上,当老师无意中抽到家明和七月一起回答问题时,也引来了同班同学一齐的起哄声。
再到后来,家明及七月分别到各家父母家中做客吃饭,大家一片喜乐融融的场景都将这两个最登对的人牢牢地连在了一起,好像他们之间的结合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以上种种,也促成了当安生介入这场感情时,不免令我有种不适感,这种感觉特别像是一件原本精美绝伦的瓷器本应该插入一枝高贵洁白的玉兰时,却硬生生地随手扔进了一枝刺玫,虽然烈艳,但始终与那种自认为的高洁格格不入。
从而反观,安生与家明的此间种种,发现虽着墨不多,却笔笔入木三分。从第一次遇见时分的惊艳,到无论是庙宇间的赠送还是北京街头将安生扯入自己臂间,听她撕心裂肺地哭喊,这些场景无不一次又一次地暗示着,七月自以为的那种安稳岁月,不过是她自己给自己绘出的一个憧憬。
直到那次快餐店外七月夺门而出时,那时的她大概在心底就已经知道了,这种看似维稳的表面和平,必然将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打破,但即使如此,七月在夜晚独自神伤,思念着流浪在外的安生时,依然不敢,或者说,不舍离开现有的安稳生活,而更可能的原因,正如安生对家明所说,“她希望你回去”。
这句话到后来,也由七月自己给出了答案,她含泪站在七月家门口对家明说,“我并不是不敢坐火车不想来北京看你,我只是希望你回去,因为只有你回去了,才能证明你爱我。”
也许从那次庙宇外撞见,家明抓住安生手臂时,七月就已经预见了此后结局,但是,她不甘心,她宁愿在电话中,用托词去掩盖,也从不愿意,与家明好好的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好好聊聊”,因为她不敢,她不敢让这份看起来最登对的爱情,一触即碎,她也不敢将多年在小镇习得的安稳守旧思想舍弃掉。
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去拒绝接受这种变化,而是更应该像安生一样,微笑着去拥抱变化。
正如幼时活在离异家庭里的安生,她虽极力渴望一个家,但是却从来不曾认为这些安稳是靠维持或者祈求别人的怜悯就可以得来的。
同样,在面对吉他手的劈腿,安生可以将他心爱的红色吉他打烂,然后潇洒转身,连当小三时,安生都可以向家明说得那么理直气壮,直到眼见那个男人出了车祸,被撞死在驾驶座上时,那种撕心裂肺地哭喊也是真实的。
从头到尾,安生将生活的真实逐层递进地一帧一帧呈现在了观众眼前。从前二十多年,七月一直以安稳为生,但什么才是安稳呢?
当家明逃婚的消息一出,七月这才有勇气地将头发剪短,学着像安生一样,出发,向着未知。
而在影片解惑中,我们也看到了,是七月先放了手,放过了家明,也放过了自己,而后,她对安生说,她希望能像安生一样,自由自在,一如影片开头时,13岁的小安生对已经穿了胸罩的七月说,我不穿这些,我向往自由。
看到这,不免令人扼腕,觉得有时候生活真真是,一语成箴的同时又像是与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02.生活的真相,每个人的命当然不同,但也没什么不好
在不知道别人过去时,我们往往羡慕的都是当下的辉煌,但殊不知,当下此刻的辉煌早已融合进了多少曾经的不堪与磨难。
单看27岁后的安生,已经是一名成熟知性的城市白领,写着书,有着安稳的工作与生活,带着女儿,还有一个保姆,开着自己的车,活得跟这个城市中的其他成功女性没有二致。
但是当你知道,她年少四年的流浪生活时,你还会为有此生活而钦羡亦或嫉妒吗?
前前后后流浪过诸多酒吧,学会了在男人中自如游走,睡的最多的地方是条件简陋的旅馆,遭遇过爱情的背叛,最艰难时,兜里没有一分钱,想吃一碗5元的面条。只有经历这些后,安生才能谈笑着,对七月说,你生活在象牙塔里,你不知道外面的生存法则,也才能面对着七月质疑自己贱,靠男人生活时,笑着不置可否,因为七月说的好像也没有错,但是这其中的艰辛,也很难只单纯地用这些词汇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归结。
生活不是算术题,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是如何,而生活又始终是生活,借安生口,道出了它的真相,却也不过只有四个字:酸甜苦辣。
总归都是要尝试一遍的,时间早晚而已。所以每个人的命当然不同,可也没什么不好,你在象牙塔时,在父母的环抱中时,在爱人无微不至地关怀中时,一定有一些人正在风餐露宿,正在为了下一顿口粮而做着你认为不耻的事情,也正在用着自己的方式去看清这个世界。
生活刚开始难一点也没什么不好,谁不是知苦而后甜,安稳一点也没什么不好,因为如果可能,谁都想偶尔回头看没当孩子有多久,回看曾经13岁时的无忧无虑,待到走出半生,归来时仍是少年般向她或他说一声,别怕,该经历的,总会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