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所以叫硅谷并不是因为它生产硅,而是它有很多是使用硅的半导体公司,包括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公司。 三十多年来,英特尔公司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搭上了个人电脑革命的浪潮,尤其是有微软这个强势的伙伴;第二,它三十年来严格按照它的创始人预言的惊人的高速度在为全世界PC机用户提高着处理器的性能,用它自己的话讲,它给了每台微机一个奔腾的芯。
英特尔公司由戈登o摩尔(Gordon E.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于1968年创立于硅谷。此前,摩尔和诺伊斯在1956年还和另外六个人一起创办了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
在很长时间里,英特尔的产品被认为是低性能、低价格。虽然它的性价比很高,但并不是尖端产品。
在整个个人电脑工业的生态链。只有作为操作系统开发商的微软和作为处理器制造商的英特尔处于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
1993年,英特尔公司推出奔腾处理器。
奔腾的诞生,使英特尔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
现在,英特尔已经垄断了计算机处理器市场。
资金密集型的日本半导体公司终究不可能是技术密集型的英特尔公司的对手。
英特尔公司迄今唯一遇到的重量级对手只有八十年代的摩托罗拉。英特尔的崛起是靠击败老牌半导体公司摩托罗拉而实现的。
2005年,随着苹果也开始使用英特尔的处理器,摩托罗拉彻底推出了微机处理器市场。
摩托罗拉并没有败在技术和资金上,
首先,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公司。
第二,两个公司的统帅水平相去甚远。英特尔公司八九十年代的CEO格罗夫虽然是学者出身,同时也是微机时代最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几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CEO。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英特尔比摩托罗拉更专注。
因此,专注的英特尔最终把计算机处理器的业务做得很大、很好,而业务多元化的摩托罗拉最后除了在微机处理器上败给了英特尔,在手机上碰到了诺基亚,在信号处理器(DSP)上又败给了德州仪器(TI)。
虽然复杂指令和精简指令的处理器各有千秋,但是在学术界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复杂指令集的设计过时了,精简指令集是先进的。
首先,英特尔必须维护它通过x86系列芯片在微处理器市场上确立的领先地位。英特尔在推出过渡型复杂指令集的处理器80486的同时,推出了基于精简指令集的80860。这个产品事实证明不很成功,显然,市场的倾向说明了用户对兼容性的要求比性能更重要。
在整个九十年代,工业界只有英特尔一家坚持开发复杂指令集的处理器,对抗着整个处理器工业。
英特尔通过高强度的投入,保证了它处理器性能提升得比精简指令还要快。
英特尔经过十年努力终于打赢了对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之战。需要强调的是,英特尔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市场打赢的此战。
首先,英特尔坚持自己系列产品的兼容性,即保证以往的软件程序肯定能在新的处理器上运行。
第二,英特尔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大强度投入研发,让业界普遍看衰的复杂指令集处理器一代代更新。
第三,英特尔并没有拒绝新技术,它也曾经研制出两个不错的精简指令的处理器,只是看到它们前途不好时,立即停掉了它们。
第四,英特尔运气很好,在精简指令处理器阵营中,群龙无首。
英特尔和AMD的关系基本上是既联合又斗争。
AMD从血缘来讲应该是英特尔的族弟,因为它也是从仙童半导体分出来的,也在硅谷,只比英特尔晚几年,而且也和英特尔一样,从半导体存储器做起。
AMD的创始人是搞销售出身的,而一般技术公司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AMD的这种基因决定了它不是自己会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市场导向的,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总的来讲,英特尔并没有想彻底把AMD打死。因为留着AMD对它利大于弊。
首先,它避免了反垄断的很多麻烦。
其次,留着AMD 这个对手对英特尔自身的技术进步有好处。
彼得.诺威格博士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在业界广为流传:当一个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50%以后,就不用再想去将市场份额翻番了。
英特尔公司已经基本上垄断了通用处理器的市场,今后如何发展是它必须考虑的问题。
英特尔公司的商业模式历来是靠大投入大批量来挣钱,但很多新的市场在开始的时候规模总是很小的。
英特尔公司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防止开发精简指令集处理器公司例如IBM的死灰复燃。
但是此刻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趋势在悄悄改变,各种移动终端不断风行,个人电脑市场饱和甚至不断萎缩。
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反摩尔定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处理器的价格在不断下降。同时,它在新市场的开拓上举步艰难,很难摆脱"诺威格效应"的阴影。好在英特尔同时也是安迪-比尔定理的直接受益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微软等公司软件的更新。
英特尔对世界的贡献在于,它证明了集成电路芯片的性能可以按照摩尔规定的速度指数增长,它证明了处理器公司可以独立于计算机整机公司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