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的大学士宋濂送给他的同乡人,浙江东阳县晚辈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自己早年虚心求教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终会学有所成。

文中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当年家贫,但“嗜学”,因此就借书抄书,即使天寒地冻,手指冻僵,也要按时抄完准时送还;其次求师之难,为了“叩问乡之先达”每次都是毕恭毕敬,看老师脸色来“援疑质理”,老师高兴了就趁机学学,老师不高兴了,就一边呆着,嘘寒问暖,为了能跟老师学到知识,在态度上首先“色愈恭,礼愈至!”

后来“从师”之路,“顶风冒雪”“负箧曳屣”背着行囊拖着破鞋,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去学堂学习,路上冻的“足肤皲裂而不知”,到了学校,生活窘迫,饥寒交迫,而“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宋濂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课文最后说“余之勤且艰若此!”

初中课本就选了这些内容让现在学生品读,从中得到启发。其实原文后面还有几段,作者列举马生时代的学生有着优越的读书条件,与作者自己年幼相比,读书的条件简直是太好了,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不刻苦不勤奋呢?

如其中一段“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每次复习这一课,我也会有像作者一样的想法,为什么在当今读书最最优越的条件下,越多孩子不愿意读书呢?

临近中考,学校上下气氛紧张,领导督促,老师下劲,可是一部分学生却“悠哉悠哉,昏昏沉沉,慢慢腾腾!”早读时,普通班,班里读书声音飞不出窗外,个别学生,睡眼惺忪,迷迷瞪瞪。午读,是老看着一部分同学睡午觉,很少有人在午读。

然后课堂上,那些不学习的孩子,已经对老师的说教早已不耐烦了,巴不得现在就中考。模拟试卷做不完,复习任务完不成,作业不交,态度不好,上课发困,下课打闹……普通班很多学生,除了混日子就是玩手机,睡觉,对课堂上的问题没有一点兴趣。

特别是一部分男生,已经到了厌学的极端,无聊的睡,即使睡不着也要趴在那儿。每次讲到课文中的励志故事或者相关的知识,他们不屑一顾,甚至反感。

而《送东阳马生序》就是最好的励志经典,“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心中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也可以说自己当年读书时的理想是什么?初心是什么?

一些学生放弃了学业,本着家里“一切都有,无需再拼”的思想,因而不要去吃苦,更不要去走这条漫长艰难的求学之路。何况,以求学路途换来的成功的“学霸”将来未必就真的成功,甚至比不上当年不学无术的“学渣”。

说服力在哪儿呢?从现实来看,有时作为老师自己也很清楚,因此《送东阳马生序》只能是宋濂送给那个时代的像马生那些爱学习的人,对现在的学子来说,这些说教没有多大效果。

虽然本文正能量满满的,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达不到那种“勤且艰”更不要说与学相比“略无慕艳意”。如今日新月异,经济腾飞,事物不断更新,学生们都能紧跟时代,攀比之风盛行,家长不会苦着自己的孩子!

因此没有必要去为了学习去“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来到学校,能认识几个字,混个“文凭”即可。

家长不重视,老师也没有办法。就在前几天,我退出了班级家长群,因为我发现家长们没有我们老师想象的那样重视自己的孩子,堆老师的建议指导以及每次考试的情况,爱理不理的,许多家长根本不搭理老师,很不要说主动跟老师交流了。

对学生付出很多,但有一部分学生也许因为老师的严格要求而心生厌恶,甚至背后辱骂老师,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品德也很恶劣。

在我新接的这个班里,就发现有两个思想极端的学生,厌学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对学习已经没有任何兴趣,更多的是每天都无聊的在“煎熬每一节课”,如果不是学校严格的制服,估计他们都要“造反了!”

教育,有时是苍白的,那些说教很无力,没有意义的。当你跟他们谈“感恩,情意”时,他们中有的是麻木的眼神,有的是鄙夷的姿态!

接了这个班,我突然发现“班风”跟“家风”很像。一个班级,班风不好,整个班级的精神状态也不好,个别人的品德就会不好,俗话说“一个老鼠坏一锅汤”,真是如此!

《送东阳马生序》学生读了又读,复习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几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大彻大悟”的“反省”?几个人能够做到“勤且艰若此”?

就要中考了,愿最近的复习能够有一些效果,无论如何,还是眼看成绩的,因此还是要靠“逼一逼”的手段来去督促他们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