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是没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概率判断的。比如,明天老板心情好的概率是多大?你出门时发现汽车轮胎被扎坏的概率是多大?这些事情的概率不像掷骰子那么清晰,怎么办?」,成甲在《好好学习》中写到,「这时就要用第二种概率:主观概率」。
主观概率,简单来说,就是「猜」。虽然是猜,可是它的准确性依赖于信息质量。成甲在此说到他的「成甲说书」栏目曾讲过《像间谍一样思考》这本书,就谈到「怎样提升信息质量?」
书中写到这里就转向别的话题了,仿佛半夜里楼上脱下的一只靴子。我的胃口被吊了起来,可是找了一圈都没找到音频节目,只好找来一本《像间谍一样思考》自己去看。
顺便说一句,中信出版社把人家作者的名字写错了,不是J.C.Carlson,正确的是J.C.Carleson,是位大美女。
策略性诱导
就是通过一种和蔼可亲的方式问问题,而不会引起对方的警觉,这样对方有可能透露一些通过直接问问题都不易得到的信息。然后,再把这些一点一滴获得信息,用拼凑的方式,得出完整的答案。
首先,确定关键信息的缺口。就是需要去找什么信息。
其次,根据要找的信息来设计问题。
再次,选定目标对象,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取决于目标对象掌握信息的多少。
最后,采集得到的信息碎片,分析并拼凑出完整的答案。
书中给出了一个例子。某个国家的情报机关向了解美国政府开发的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进展情况。他们在之前的一系列尝试失败后,遂采取了策略诱导。找出并联系了潜在的数十个信息源:比如一位大学教授。他的最新研究对于系统性能的发挥很有帮助;一位分包商,他在投标过程中收到了关于技术规格方面的要求;一位基层政府官员,他曾残余有关该项目财务监管的文书处理工作;一位旅行代办员,他负责为那些参加一次重要的筹划回忆的各方代表做出行程安排;一位记者,他曾为报导另一个不相干得故事进入军事禁区,而那里正在对新系统进行测试...
通过对大量人员的询问,策略性诱导,某国得出结论:其国家安全正受到危害。
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到生活中使用策略性诱导的例子,只好借来成甲书中的医用了。
如果你想追一个女孩儿,你肯定不能直接去问,「我喜欢你,我要追你,告诉我你喜欢啥?」而是要旁敲侧击,去找女孩的闺蜜、同学、同事等这些她身边的人问。也不能直接问,「某某喜欢啥?我要追她。」需要通过策略性诱导,在闺蜜不知道你的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打听出女孩的喜好等资料。
Carleson还给出了一些技巧,帮助人们掌握使用策略性诱导:
1、先舍后得。一上来就和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大聊特聊有困难,那么你先说点你自己的事,个人资料啥的。先暴露一些自己的信息 —— 别泄露太多 —— 用一种谈心的感觉和对方聊。
2、策略转换。和目标联系人谈话前,先设好几个话题,这些话题和你要打听的信息要有相关性,而且听起来要合理。
我个人理解,这些问题应该是台阶,让你一步步接近核心,但是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警觉。也许可以用到「心灵演练」,事先预想几种对方的反应,以及自己的应对方式。
3、重要推荐。第三方推荐你来和目标联系人谈,这个第三方是目标联系人信任的,这也会使目标信任你。
最后,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证实事实。
把从不同的目标那里得到的信息进行交互验证。如果风险太高,就不能只相信单一信息源。
成甲虽然笑说「主观概率是靠猜」,其实还是要通过有质量的信息来增加猜的准确性。我们掌握的事实与细节越多,主观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