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玄奘,俗名陈祎。

大约是公元602年,隋朝仁寿二年,陈祎出生于河南缑氏县凤凰谷陈村,是家中第四子。

陈祎,其高祖陈寔为东汉名臣,曾祖父陈钦,祖父陈康,到父亲陈惠世代为官,隋朝山岳濒于崩颓之时,国政混乱,父亲陈惠便辞官退隐乡间。

陈祎自幼年起跟父亲研习儒家典籍,养成了良好的品德。

佛教自东汉年间传人中国,到南北朝时期有了极大发展,隋末至唐初,因时局动荡不安,社会精英普通好佛,许多士族、庶族的青年俊彦愿意栖身佛寺,陈祎二兄陈素在年轻时即出家为僧,法号长捷。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陈祎十岁,父母相续离逝,二兄长陈素,也就是长捷法师,带他至洛阳净土寺照拂,并传授佛教教义。

陈祎自小相续得到了父亲与兄长的谆谆诱导,从儿时的儒家典籍至随二兄长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有了很好的语言基础,公元612年,陈袆受激赏破格于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玄奘。

出家后,玄奘首先在洛阳净土寺师从于景法师研学佛经,受学于严法师研习佛论,达六年之久。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迫于战乱,玄奘与长捷法师经洛阳西行至长安,后由汉中一带入成都,避居蜀地,在蜀四五年间,玄奘师从多师,勤奋研习,学业大进。

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之后,四处访道问学,遍习佛教各宗经论。

武德七年(624),玄奘到当时摄论学中心的相州学习,又到赵州随道深学,于武德八年(625)年又回到长安听受佛法论道,俱备了很深的造诣。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武德九年(626),天竺僧人波颇抵长安,玄奘闻知印度戒贤大师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 此时的玄奘已具备极高的佛学素养,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宗派分歧多,莫衷一是。

这造成了许多困惑,中国学术重文献,玄奘自幼受良好传统教育,有扎实的语言能力,发愿西行,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寻找疑问的答案,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玄奘请愿西行,此时的唐王朝建国不久,与周边国家及少数民族部落处于战争状态,禁止百姓随意出入境,多次上表朝廷遭拒。

然而,此时的玄奘西行决心已定。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

贞观元年(627),一个深夜,玄奘从兰州出发,而后昼伏夜行,到凉州,达瓜州。

过了玉门关之后,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八百里莫贺延碛沙漠,又称八百里流沙。白天酷署炙如火,夜晚寒风凌似刀,茫茫黄沙之中无任何的生命迹象,玄奘孤身一人,命悬一线,以一堆堆白骨当路标前进,历尽磨难终于到达高昌国。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玄奘在高昌受到了极为盛大的款待,国王麹文泰以丰厚的供养侍奉相劝,坚持请求玄奘留在高昌国,甚至还威胁玄奘如不愿留下就送其回国,玄奘以绝食明志,高昌国王麹文泰被玄奘所打动。

“对母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 高昌王举全国之力支持玄奘西行,派人护送玄奘,送大量金银,绫绢供玄奘使用,并写了24封信,准备好24份礼物,让玄奘交给屈支国等24个国家。

可以说,玄奘能够顺利西行,麹文泰功莫大焉。并且约定,玄奘取经归来,须在高昌国停留三日,受此弟子供养。

出高昌国,玄奘开始了艰难的西行旅程,历经:邑里空荒,人烟断绝,寒风惨烈,暴风拔木,深涧陗绝,山岸崩坠,毒蛇毒草,嶂气氛沴,河流涌浪,船舫漂覆,群盗横行,疆境难测。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公元631年的夏天,玄奘经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

公元631年的秋天,玄奘终于抵达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寺。



                                          4

玄奘在那烂陀寺苦学了五年,贞观十年(637),玄奘离开那烂陀寺,用5年时间到印度各地访师参学,悉心研习,质疑切磋。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公元641年夏,玄奘离开印度返国,这次回国他依然走陆路,很大程度算是为了践约,计划到高昌去履行自己与高昌国王的诺言,不过在他回来时,麹文泰已经不在人世,高昌国也成了历史的遗迹。

玄奘言辞恳切地给唐太宗写了一封书信,恳求皇帝对自己曾经抗旨出国西行的谅解。太宗没有问罪于他,并安排好了玄奘归国的行程。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长安,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唐太宗在洛阳接见了玄奘。

玄奘回国,带回二十四匹马驮满的物件,玄奘弟子辩机法师在《大唐西域记》的《记赞》中列出了这二十四匹马所驮物件的清单: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佛像七尊,五百二十夹中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将这些佛经翻译成汉文,是一项不亚于西行取经的艰巨任务。

当时太宗已击败东突厥,灭了高昌,对西域极关注,希望玄奘能提供关于西域地理国家风土人情的详细信息,甚至希望玄奘能够还俗直接为国效力。

玄奘拒绝了还俗建议,采取了巧妙的办法来取得一种和谐与平衡,在一年进呈了《大唐西域记》,全书的大框架严格按照地理顺序,依玄奘来回经行之地书写。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5

公元648年,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敕封玄奘为佛门领袖,并第一次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态度。这一年,佛教开始复苏,大唐也达到了鼎盛。

公元652年,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大慈恩寺营建了著名的大雁塔,用来保存玄奘取自印度的经卷和佛像,为了心中的佛法,玄奘可谓苦心积虑。

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具有规模的佛经翻译组织——译场。

玄奘及时争取到了政府的庇护和支持,得到太宗高宗两代帝王的礼遇,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和玉华宫,带领来自全国的精芵僧众倾注了所有心血从事译经事业,使得佛教经典和佛理又一次大量传入中国。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二月五日夜晚,玄奘安祥地逝于长安城北玉华宫。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了玄奘翻译的刻苦: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课程,遇乙(二更,指晚上九至十一时)之后,方乃停笔。……五更复起,读颂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

自公元627年开始西行,至645年回到长安,玄奘在十七八年间,五万里行程,在沿途访学参习之时又不忘宣扬佛教教义,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6

玄奘的重大贡献:

一、自627年回国,迄于645年逝世,十九年间主持翻译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经,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二、玄奘培养了许多佛教人才,道昭、智通是日本僧人,道昭回日本创立了法相宗,圆测法师是新罗国王孙,元晓法师也是新罗人,利涉法师则是西域僧人,玄奘通过培养各国僧人的方式,有利的宣扬佛法并推动了中外交流。

三、二十世纪印度发掘那烂陀寺的遗址,在文献上就借助了《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故而印度政府特意在遗址旁边建立玄奘纪念堂。

四、后来,印度因战火烧毁了真经原籍,玄奘带回的手抄真经起到了返补和传承的作用,为印度的佛教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玄奘征途跋涉数万里,十七年西行求法的弘愿,而中国佛教史上,玄奘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留给中华民族的,除了佛教方面的精神财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理想永不放弃,带给后人的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玄奘,是佛学高僧,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不辞劳苦,踏上险象环生的几万里求经之路,并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实现了人生的永远价值。

参考文献:《大唐西域记》

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玄奘的信念------信念的故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