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的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结束了自己的30岁的生命。是什么原因让这个高材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呢?我们看看她的家庭,可能会窥见一斑。
30年来,无论女儿走到哪里,母亲都要紧紧跟着她,操控着她的人生。30岁了都没有正式谈过恋爱,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没有朋友,彻底成为母亲的傀儡,只能自杀求解脱。
《当我遇见一个人》书中讲到,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作者李雪不断回观自己、剖析自己,这个过程就像拿着手术刀给自己开刀一样。用自己最深的感受,实现真正的疗愈。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通常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最亲密的关系应该是母婴关系了,往往影响我们一生的也是母亲与我们的关系模式。不同的回应,会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我们接下来看看不同的孩子的人生是否和养育方式有关。
①
以母亲为中心,只有母亲才是行为的发起者,婴儿要按照母亲的预期来回应
生活中,婴儿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我,学会一套取悦母亲的方法,与母亲建立了“没有自我”的关系。
这样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会觉得建立关系是消耗自身能量的事情。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变成老好人去讨好别人。
这样的人在应付完必要的人际关系后,会选择越来越宅。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人群,喜欢一个人独处,感觉出门交际特别累。这也是很多宅男宅女为什么喜欢独处的原因之一。
②
无关反应,孩子会有“被抛弃创伤”
孩子抓到一只蚂蚱,兴奋地拿给妈妈看。如果妈妈是这样回应,“这只蚂蚱好可爱啊”或者“小心蚂蚱咬你哦”,这样的反应都是在对孩子所关注内容的反应。如果妈妈这样回应,“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那妈妈的反应就是“无关反应”。
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长大后就会有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有一类女人就是这样,一天打几十个电话要知道男人在哪里,做什么,搞得男人很崩溃。这种行为,意识上的理由是不放心男人,潜意识里却是因为感受不到情感联结的存在,“这一刻你不搭理我,我心里就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了,”从而引发巨大的焦虑。
③
情感逆转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反人类情感。
所谓“反人类情感”,就是与正常人的情感反应相悖。
这样的母亲似乎专门和孩子的真实感受过不去,总忍不住要逆转孩子的情感。比如孩子喜欢自己的姑姑,愿意和姑姑在一起玩,只要向妈妈表达了对姑姑的喜爱,妈妈就会坚持不懈地给孩子洗脑,让孩子相信姑姑是一个多么可恶的人。你喜欢姑姑这件事是多么错误的一件事。
有这种反人类情感的父母比被父母打骂更可怕,自己每天的情感被漠视或反过来,这样长大的孩子会严重怀疑自己的感受和主张,以致最后有任何期望冒出来,直接就被自己给否定了。
我们来看看反人类情感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在楼下看到一只小狗,眼睛大大的,还会站起来跟人握手,真可爱!
妈妈:别碰它!有个人养狗得了传染病,最后连肝脏都切掉了!
孩子:毕业了,准备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
妈妈:报纸上说了,连博士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孩子:我要去三娃旅游了,终于可以看到梦寐以求的碧海蓝天了!
妈妈:那个地方治安很不好,报纸上说有老两口在三亚被骗被打了…
情感总被堵住,抒发不出来,久而久之,在自己的人生关系中,也可能会出现见不得别人好的想法。因为自己对获得爱和美好已经绝望,一旦看到别人心中升起爱、兴趣和希望,就会冲上去扼杀,把美好的气氛逆转成阴暗、绝望的气息,一起拖进坟墓。
电影《一念无明》中,黄世东的母亲是个情绪燥郁的人。黄世东每天回家听到的都是哭声,骂声,甚至骂他扑街(香港话混蛋),有任何美好的愿望,一回到家中都会陷入泥藻,绝望的气息会瞬间吞没。黄世东也患上了燥郁症,失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话就像诅咒一样,孩子得不到情感自然而然的流动,而是堵塞,久而久之带来的就是毁灭性的伤害。
④
共振互动型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就是确认孩子的感受。I see you,正是这个意思。这样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和周围的人产生共鸣,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程序员,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潜意识中输入的是匮乏与沉重,那孩子长大就不会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认为自己不配过上富足的一生。假如父母给孩子输入自信丰盈,那孩子就会认为我是值得的,配得上一切好的东西。
如何去建立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智慧的去建立我们不曾得到过的积极回应关系。其实,爱孩子,也就是疗愈自己。
用作者李雪的诗来总结:
当我不再制造分裂,
安住于内在的中心。
一切资源向我涌来,
我就是宇宙的中心。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只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丰盈的人生就会追随我们,我们的孩子自然就会有他丰盛而不用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