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战》-KNN算法心得

@[TOC]《机器学习实战》-KNN算法心得)

准备开始在CSDN上用博客记录学习心得,同时也分享一些其中自己产生的脑洞(想法)
PS:第一次在CSDN上写,还不习惯这个编写方式

在写之前说一下,因为书里很多代码在python3以后都会编译错误,所以关于《机器学习实战》的总结,不会具体分析代码,代码问题在overstackflow或者matplotlib官网都能搜索到。

KNN是处理分类问题的,而且是监督的,即需要预先认为的给出一些已知类别的数据供KNN计算。其中对一个物体,需要人为的分成多个属性,并求出每个属性的值。它对属性的值要求可以是连续也可以是离散的

书里介绍的KNN算法算是全书中最好理解的一部分了。其核心理论是将类别的多个属性看做是多维空间的参数,将已经识别的类数据库根据属性的值放置在这个多维空间中,然后用未知类别物体的属性值与已知的各个点进行距离计算(sqrt(x12+x22+x3^2……)),离得最近的点的类别就是这个未知类别物体的类别,当然,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误差,它取了前K个最近距离点,统计其中出现的类别次数,并返回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

关于空间距离的说法,在很多机器学习的论文里,都会提到多维或者超维或者降维的问题,因为当初学线性代数的时候一上来就是行列式,所以以前没理解,后来看了一本《introduce to Linear algebra》(强烈推荐),上面一开始介绍时将[1,2,3]T介绍为三维空间中的指向从(0,0,0)点指向(1,2,3)的一个向量,因此上文所说的多维空间距离就是因为KNN把每个属性看做一个坐标系,值就是这个类别点在这个坐标系上的坐标,才有了距离一说。

另外,因为每个属性的值有大有小,所以在数据上预先将所以数据按照:(对应属性的值-此属性的最小值)/(此属性的最大值-最小值)的方式都归一化到[0,1]的范围内。

流程如下图所示:
《机器学习实战》-KNN算法心得_第1张图片

按照KNN的算法,可以进行书中提供数据的分类,有意思的是,改变K值会发现,K值的提高并不会降低分类的错误率(错误率=错误的分类/总的数据,这是用一些检测数据来计算的),反而可能增加错误率,这是因为KNN不是一种特征提取的算法,它并不会从数据中识别出那些核心分类的特征,而只是单纯的计算用人为给出的属性值组成的参数距离。

同时减少K值对KNN的算法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减少,从上面的算法就可以看出,找出前K个数,在K较小时并不耗时(如果不按书里的算法(先全排序再取前K个数)而是堆排后弹出前K个值还会更省时,而且因为其实前K个数不需要排序,所以用快排里的取前K的算法甚至在O(N)时间里就得到),反而是需要对已知分类的N个数,都要计算空间距离,相当于对矩阵进行了做差后平方(一次全遍历矩阵,O(NN)),求和(一次全遍历矩阵,O(NN)),开根号(因为是列表,所以是O(N)),当数据较大后非常耗时(都是浮点计算),数据小的时候又不准确,所以KNN是个非常耗时的算法。

另外,个人分析,KNN将属性值视作坐标系的做法,相当于默认属性间线性无关,如果人为选择的属性间线性相关(即相互影响),真实的距离和计算的距离就有偏差了,可能计算出来是最近的点,实际一旦正交化距离就远了。

KNN算法部分就到这里,接下来是决策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心得,《机器学习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