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说成绩的时候,都是我的朋友,说问题的时候,都是我自己。
其实,这个问题可能我比很多人出现的都早。
1998年本科毕业,去广州工作,第一份工,是个年营业额过亿的电信系统集成商,开始试用期1600,转正后工资涨到3000,这个已经是比较特殊的优待,因为同一批其他应届生转正后是2600。但那时候互联网概念开始兴起,99年想回北京,本来申请离职,结果意外得到公司大老板的重视,公司为了挽留我,月薪一下子加到了6500。 1999年的6500,那时候广州天河的房子才3000多一平米。
今天回过头来反思,当时老板给的明显脱离了我的贡献值和行情价,我觉得当时可能有千金买马骨的含义在。但那个时候,真的心态就不对了。后来在那个公司又呆了几个月,浮躁,自己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后来在职场就基本上摆不正自己了,那个年代,腾讯,网易,百度,都很容易进,而且,如果认真分析一下产品和市场,我还是挺看好他们的未来,但怎样呢,当年这些都是新创业小公司,工资待遇跟所谓知名外企不能比。而自己已经不肯把自己的位置降下来了。
因为个人的能力水平显然没有达到个人的待遇诉求,在很长时间里,职场的表现一塌糊涂。
后来仔细看看,我这样的还真的不少见。
有这样一种职场杀手,看上去简历很炫酷,每份工作都是在一些曾经牛逼的公司里做比较牛逼的职位,但你仔细看,这些公司好像一个个都没落了。那我们是不是说,这种人命不好,比较背?
其实,每份工作都是他自己选的,在很多份职位中,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没落的大公司呢?因为恰恰正在走向没落的大公司,才会给一些实际竞争力并不强的人才开出超出市场行情的待遇。当这些人把头衔和待遇放在择业目标最前面的时候,自然选择到的机会往往也是有问题的。
当我们的职场上到一个台阶,自己的待遇,自己的地位有了一定基础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开始基于这些,约束了自己的内心,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此外,我们还经常有一种错觉,好吧,不说别人,还是说我自己,我29岁的时候就认为自己对互联网的认识,技能和知识储备已经定型了,后面就是怎么赚点钱了,但35岁的时候回头看,原来29岁的时候其实还没入门。35岁认为自己终于定型了,只有一次选择,最后一次机会了,但40岁的时候回头看,其实35岁之后,技术理解和产品理解,依然有很大的提升,而且这中间,又错失了无数机会和可能。 现在可能还存在类似的问题,也许5年后,10年后,才会意识到,我现在又因为自我设限,错过了多少好的机会和可能。
自我设限,认为30岁/35岁/40岁,是学习和技能的终点,从而失去更多选择和成长的机会,这也是非常多人容易犯的错误。因为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到了一个高度,有了一个还不错的地位,比如在某个领域,在某个产业内,有一定的资历,而不愿意尝试新的领域,新的可能。这也是很多职场老兵的一种心态。
那么,如何破解这种尴尬,用所谓政治正确,说永远饥渴,随时清零,说的容易,但当一个职场人士逐步走入中年的时候,有家庭的责任,对亲人的承诺,生活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机会成本也越来越高,哪有那么容易一下子回到最初。
我给一些我认为可行的建议。
1、保持学习,年轻的心态
这个非常重要,我现在经常会跟85后,90后创业者交流,了解新的概念,新的玩法,新的用户特点。
要有一种这样一种心态,也许,这个年轻人以前是你的手下,你的徒弟,你的助理;也许,你成名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刚入门的菜鸟或者你的粉丝;甚至也许,对方的学历资历职场背景全都远逊于你,但,只要他在某个领域,比你专业,要坚决的跟人家学习,去求教。
我必须说,我在30岁之前,甚至35岁之前,这一点还都做不到。但我现在反而放的开的,反正现在牛逼的创业者全都比我出道晚,都比我年轻。自己混成这球样,还端着个毛啊。
当然,现在我在实操,具体执行细节上,已经学不动了,这也是我现在最大的问题,目前主要还是在视野和新一代用户认知上,不断跟年轻人继续学习。
2、保持接触和多种可能性。
比如你在职场达到了一定高度,现在你想看看新的机会,一些菜鸟创业者,一些还很初级的项目,如果说,你就投入进去赌一把,可能说实话,风险太大,机会成本太高,这是事实,也不是说非要眼光毒辣就能押对项目,但是,在时间和精力许可的情况下,多接触一些看上去靠谱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多沟通交流一下,并非坏事。
很多看上去不起眼的项目,不一定什么时候就成长为独角兽,当然,前提是创业者靠谱,而且方向选的很好,可能大家觉得这样的例子都是幸存者偏差,身边鲜见,但其实我身边这样的例子还是挺多的,我的观点是这样,如果你真的已经在行业内,领域内有一定的地位,有一定的资历,这样的项目你总会遇到,会擦肩而过。
并不一定要一上来就赌对,但你多保持一些接触和可能,多给人家出一点建议和意见,保持良好的关系,等他们成长到一定规模,具有足够明确的前景的时候,很可能你的职场提升机会就出现了。
当然,这其中也需要一定的判断力做筛选,毕竟,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我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呢? 1999年,2000年,我是有机会接触网易,接触腾讯,2001年有机会接触百度,在那个时候,尽管我也没啥地位,但是接触这样的创业公司,其实是非常容易跟公司老板建立直接的联系,但是我都没有去接触,当时觉得,反正自己不会去小创业公司上班,为什么要耽误时间呢?其实如果深入接触一下,多保持沟通,也许当时就会有一些项目合作的机会,也许后面就会有很好的职场机会。(确实很好接触,1999年,在网易虚拟社区里有收到过丁磊本人的回帖,2000年在wisecast论坛有收到过马化腾本人的回帖,2001年百度也有元老在QQ上找我聊过天,当时如果真想去拜访,肯定是可以见到各位大佬的)
一些短期不会考虑的工作机会,一些短期看不到前途的创业项目,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接触一下,是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
3、适度投资
当你在职场拥有一定地位的时候,相信在财务上也会有一定的积蓄,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做投资人,但是遇到不错的创业者,或者不错的项目,在不涉及职业道德,不涉及关联交易的情况下,适度投资一下,也是给未来一个很好的契机。
我有个大学师兄,我以前讲过他的例子,他自己创业的公司,虽然一直都有盈利,但一直也没有爆发过,他当年天使投资的一个创业项目,经过十来年的发展,主板上市了。
适度投资的原则,投资如果失败,不会对你的生活有明显的影响,此外资金没有短期寻求回报的急迫诉求。
那说说我自己,曾经拥有中国互联网最全的数据,决策中的信息优势大的无以伦比,而且拥有足够的接触创业者机会,也有一定的闲余资金(虽然不算很多),但当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现在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适度投资也不一定完全依赖于资金,你在职场中所拥有的一些技能优势,或者人脉优势,或者其他一些能够对创业者产生帮助的优势,都可以成为投资的一部分,当然,这里需要明确一个边界,关联交易和违法的事情不要碰。
我以前一直有个错觉,我以为在大公司里干活是不能在外有投资的,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可以的,但是有几个原则,第一,不能利用职权为相关项目谋取利益,这是绝对禁区;第二,投资项目要跟公司上级和纪律检查部门报备,避免关联交易,如涉及公司业务往来需要主动避嫌。
以上三点,其实一个核心就是,对未来保持多种可能。
你的学习,你的多方面接触,你的投资,都是为了给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和机会。一个有一定地位的职场精英,如果全力投入到新的领域,新的创业项目,机会成本确实很高,这也是事实,但保持多种可能性,就不需要如此高的机会成本,而当明确的机会出现时,你可能也比别人更容易掌握。
那么除了以上三点,其实还有第四点,就是,适当保持影响力,方法很简单,多交流分享,多帮助年轻人,多积累好的口碑,这也会为未来带来想象不到的机会。
说来有意思,去年还有那种大独角兽级别的公司,几个合伙人都特别年轻,说大学时候读着我的博客文章出来创业的,问我能不能给他们做顾问。当然,因为时间精力的原因被我婉拒了,但突然遇到这样的一个机会,想想还真是有因有果。
最后说一点,职场精英也要有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
有些中年人,工作体面,职业稳定,可能已经做到中高级管理,脱离一线技术和产品了,然后,突然某种原因,比如企业裁员,或其他问题,失业了。
已经习惯了一种工作方式,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业务模式,而且,岁数又大,待遇要求又高,技术技术不行了,产品产品不行了,可能真就一下子找不到工作了。
这样的例子,中外都有,行业很残酷,岁数一大,又没有能在技能上与时俱进,结果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
如果不早做打算和准备,不提前多准备一些可能性,那么怎么办?我是没办法的。
最后总结
职场精英,最大的危机来自于自我设限,被自己的待遇,资历所约束,失去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保持学习,保持接触,适度投资,帮助新人,未雨绸缪,未来才会更容易把握。
旧文导读
职场通病之 - 坐守金山不自知
职场通病之 - 别把自己当小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