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学徒#1. 我们需要习惯的东西还有很多

2001 年 Marc Prensky 提出了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的概念。数字土著是指一出生就出在数字时代的人,他们从小使用电子设备,那是他们生活的很普通的一部分。同时,社会上有些人出生于电子设备非常不普及的时代,现在电子设备普及了,人们通过网络来购物,通过网络来沟通,这群人有的能接受这种新的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他们就成功的移民进了数字时代,而那些还对技术,对电子设备怀有排斥的人,就没能移民进数字时代。

我小学时候玩网游,正是《热血传奇》火的时候,大家把网络世界成为「虚拟世界」,我也能强烈的感受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割裂感;网上的人不是真实的人,而是人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营造出来的一种形象,人们在网上会有一个新的名字,一种不同的行事方式。现在已经很少人把网络世界成为「虚拟世界」了,因为网络本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它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世界就是现实世界,我们在各种社交网络上是跟实实在在现实中的朋友打交道的,这时候网络扮演的角色就是从前电话扮演的角色,从前没有人把「电话网络」称为「虚拟世界」,现在也没有人会把「社交网络」成为「虚拟现实」。我们打开手机「滴滴打车」,点一个虚拟的按钮,然后现实就发生了变化——某辆车正在向我们驶来。

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线上聊天,线上购物,线上订票,线上支付;我们需要习惯的东西还有很多——「软件蚕食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排斥新东西,不要排斥新东西。我们还会要习惯老师用视频来给我们授课,习惯用电脑来考试,习惯用手机来给楼下的水果店下订单,习惯用视频来面试新工作,习惯收到电子发票而非纸质发票,习惯为软件付费,习惯为电子书付费。

说到电子书,我还想讨论一下。先扯开一下话题。场景是我们在银行,我们要办理一个业务,首先要填写一个单子,然后交到柜员,柜员给我们处理的过程中又会填很多单子,然后让你在这签名,然后再让你在那签名,离开的时候我们会带着一大堆单子。实体物(纸质单子)其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他们会堆满一个抽屉(占用物理空间),这些单子常常放着放着我们都忘了放在哪里,或者哪天需要某年签的一份合同的时候还难以找到(不易整理,难以检索)。我想说,实体物并不一定比「比特物」好,很多时候事实恰恰相反,而且比特物比实体物方便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常见。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是用笔在纸上写字的,而现在已经很少写字了,以至于「提笔忘字」,我们输出的大部分文字都是通过键盘产生的。

在我看来,电子书的体验很多时候胜过了纸质书:1)电子书可以无限复制,在电脑、平板、手机上都可以阅读;2)电子书没有重量,四百多页的书捧在手上是很重的,而且携带起来也并不方便,我常常会几本书交叉着读,如果真要读纸质书,我就要考虑出门到底要带哪一本,但是如果是电子书,我不需要考虑带哪一本,只需要带上平板就行了。3)电子书检索方便。目前电子书在体验上比较差的地方是做标记并不方便,在纸书可以随便涂写,但是在平板上涂写的体验并不好。并问题不在于电子设备就做不出好的涂写体验,其实现在 Windows 的 Surface 的涂写体验已经很好了,而传言中今年要上市的 iPad Pro 相信也会有很好的涂写体验;问题在于好的涂写体验太贵。我想电子书会取代纸书(并不是说纸书会消失),就像 Email 取代传统的书信,数码照片取代印刷照片,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dumb phone),因为电子书体验更好,而且电子设备会越来越便宜。4)再者,纸书可以进化的空间已经不大了,而电子书可以改进的空间还很多,已经有人出版了附带视频,中间可以答题并实施给你打分的书籍,未来电子书甚至还能根据你的喜好来编排内容,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形式。那些迷恋实体物(material addictive)的人可能会不同意,他们觉得纸书捧在手心很有感觉,但是我相信人是很容易被改变的,在 Email 出现的时候,人们也是迷恋书信的温情,在数码相机还不多的时候,人们认为没印出来的照片不是照片,在 iPhone 出现的时候,人们也是迷恋黑莓手机按键的实在感,但是现在大家都习惯这些改变了。

我们需要习惯的东西还很多,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科技对这个世界的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特学徒#1. 我们需要习惯的东西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