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一日说“冷坞”

今儿个早上,说说“深山冷坞”。

兰溪一日说“冷坞”_第1张图片
征服自然,曾经的王者
兰溪一日说“冷坞”_第2张图片
葡萄架下,小猪没想那么多

在兰溪北部一带,村庄叫源、坞、塘、溪特别地多。马涧镇数个山垅就有穆澄源、半源、源(园)口,还有新塘源、溪里源;梅江镇单龙门大山脚下,就有大源、半源、和尚源和刘源,还有下马源;横溪镇冠山脚下有汤坞(坦湖)等。而村名为塘的,一般在垅口,譬如马涧镇的大塘,梅江镇的西湖塘、石埠迪塘下,横溪镇的西塘下;村名为溪的就更多了,从梅溪源头一路叫下来,有双溪口、横溪(国庆、新胜村)、溪口周、王沙溪,连石埠头也是,没溪没塘,哪来埠头?

兰溪一日说“冷坞”_第3张图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建德市民间文化工作者朱睦卿《源文化漫谈》长文,让我爱不释手。他从源流开始,探讨源里、源道、源文化,而且把山民的强悍性格与唐高宗时“中国第一个女皇”陈硕真、北宋方腊的造反精神,都一口气且细细地写下来,说服力极为强大。但有一点,我与他有不同的看法,就是源与垅的关系。在我看来,山垅局似乎更大些,与垅中溪差不多长,而源、坞、塘就相对小些。换句话说,垅是母体,溪是血脉,源、坞、塘是垅的子女。

兰溪一日说“冷坞”_第4张图片
不仅仅是油菜花

水随垅而走,人逐水而居。一条山溪往往形成一个垅道,而不是“源道”,山溪有长短,垅也有深浅、大小之分。一条山垅,常常有数个源,数十个坞,深者为源,浅者为坞,山谷形状略长者为源,略短者为坞。坞,拿梅江话来说,是凹(坳)塘、坑(读kan),因此,团结村尖坑,也是坞。当然,坞与山垄相对,山垄是小山的意思。

你别小看山垅,尤其是源和坞,柴米油盐样样齐。柴,不用说了。米,是因为深居大山的村落,不要交余粮,说不定国家还有周济粮分配。油,就是颜色黄黄的菜籽油。在1958至1960三年困难时期,来自大田畈的俊俏姑娘,一个个往山垅里跑,这可乐坏了大山里的小伙子。2012年,我与报社郑老总在马涧镇红岩山脚,就发现了一个瘦瘦的中年妇女,弱不禁风,一点不像山里人的样子。一问,是兰江边香溪人,因为粮荒,自愿嫁到山垅里来。说起这件事,她特别感伤。

兰溪一日说“冷坞”_第5张图片
亦人亦兽亦禽的乐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条山垅都有自己认同的文化习俗,包括方言,生活、生产习俗等。虽然区别很小,但毕竟有不同之处。譬如在梅江方言中,把小伙子叫小后生,但把小男孩叫小鬼丁,同样,称大姑娘叫囡囡,称小女孩叫小屁(bie)囡。

尽管乡风不同,但山垅地貌还是比较一致。让我列举一些。

山垅地貌特征――

1.梯田。就是农民在山坡上,顺着山坡地势开出来的地。

兰溪一日说“冷坞”_第6张图片
梯田如画。来自网络

2.马蹄田。就是零零散散,形似马蹄的山坡小地。可惜找不到像样的图片来说明。

我把朱睦卿老人的话,改动了一下,以此做文章的小结。

――数不清的山垅组成了梅溪流域的支流网络,犹如人体的大小神经和血管一般覆盖着整个流域,源源不断的往兰江输送养料。兰江文化正是滋生、孕育这些数不清的山垅之中。从山垅里产生的“垅文化”是构成兰江文化的细胞和基础,要研究兰江文化、兰溪文化就不能不深入剖析、大力研究垅文化。

陈水河整理于2018.4.10早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兰溪一日说“冷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