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当范文,又进试卷,这位陕西宝鸡作家的散文你给娃收藏了沒?说不定哪天考试就遇到哦!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请看过来——
这是一篇《人民日报》“大地”副刊2017年8月7日刊发的文章。
这是一篇文学大家点赞的文章。
王宗仁 (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鲁迅文学奖得主):“文章非常好。文中动感突出,父亲割麦的形象十分逼真,富于生活气息。”
这是一篇全国权威网媒共同推荐的感人文章。
人民网、光明网、网易等权威网站转发。
这是《作文指导报》给中学生当范文的文章。
这是《中学生学习报》给中学生当考题的文章。
这是《考试报》给中学生当例文的文章。
报刊选荐
2018年2月26日《中学生学习报》七年级语文周刊测试卷,把《父亲的汗水》作为试题。
《考试报》(高二作文)2017——2018学年第33期头条选荐赏析,作为例文 。
美文欣赏
父亲的汗水
胡宝林
月上半天,凉风起来,乡村的夜安静异常。父亲夹着镰,带着我出了门,顺着小路下到场院,再到河边,进了地。
麦子已经熟透。黄时,它们一齐黄了,人手少,父亲忙不过来,只得在夜里赶着收割。村里的人已经睡下,或许鼾声已响起来。父亲也乏,也困,但他只能忍住,几片地的麦子等着他。
北边地头,父亲铺了蛇皮袋,让我坐下,他去割麦。他朝手心吐了两口唾沫,俯下身,攥住一把麦子,镰刀轻轻一划,麦子已经像“掫猴”一样提在手里。他把镰刀夹在左腋之下,双手将那把麦子穗头朝下轻轻蹾了两下,然后分成两股,一扭一拧打成腰,铺在地上。然后,正式开割。
他左手挽住一大抱麦子,右手挥镰出去,镰刃闪过一道亮光,再搂回来,“唰、唰、唰——”麦秸断裂的响声,急促、有力,在河边回荡。几镰过后,腰上已是一堆麦子,父亲扔下镰,蹲在地上,一只膝盖压在麦子上,双手将腰有力地拉在一起,扭绞一圈,然后将余把塞到腰里。随后,将麦捆轻轻提起,放在一边,又提起了镰,往前赶割。
身后的空地越来越大,麦捆排成一条线。我感到有些瞌睡。父亲浑身燥热,干脆将长袖脱了,扔在了麦捆上,但他依然戴着草帽。“唰、唰——”这声音依然那么急促。慢慢,月亮向西,河边的树影愈发浓郁,麦子的声音中渐渐少了清脆,透着一种顽劲,那是露水起来了。但是锋利的镰刀、父亲黝黑的臂膀挥洒出的力量,将这顽劲毫不犹豫地斩断。这暗夜中的声音,好像哨声,好像打板子的节奏,又像父亲的脉搏和心跳。这声音,带来一种劳作的节奏,父亲投在地上的身影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声音,父亲一年一年听着,这是他与麦子、与大地的对话,他能听来麦子的声音、土地的心绪。这声音久久地回荡在岁月里。
父亲,在这急促的声音里,往前挥镰。我一觉醒来,父亲已经割到南头去了,我面前躺着一溜和我一样高的麦捆。我提了水瓶,轻轻走过来,站在父亲身后不远的地方,父亲没有发现我。两亩地,父亲已割了四五分。我想等到明天早晨,村里的人们起来一看,一定会感到惊讶,他们睡觉前好端端站着的一地麦子,已经倒在了地里。我站在有些凉意的地里,看父亲。父亲弯着腰,左手挥出去搂住一抱麦,右手的镰刀紧跟上去,一下、两下……
他像一个剪影,麦子就在他身子的暗影中。父亲,仰起头的一瞬,我看见他的额头、脸膛、臂膀湿漉漉的。在他俯身的一瞬,大大的汗珠子就一颗一颗滴落在地里,无声无息。父亲继续向前割,没有停歇,一镰一镰,一捆一捆,汗水悄悄滴下,像他干其他活计一样,让这个夜晚特别漫长。
父亲,在漫长人生岁月中的一个黑夜,把一滴滴汗水洒在土地上,洒在一片黑暗中,一如他经历的其他许多的黑夜。这汗水,从额头、从脸、到脊背,释放出他身体的热量。他与活儿展开一场不为人知的搏斗,他在黑暗中挥洒力量。他的汗水从地的北头流到南头,滴在麦秆上,滴在土地上,却捧不住,找不见。
这是一个农民的汗水。这是一个农民的力量。这汗水,从他的娃娃脸上流下,从他短暂的俊美的青春脸上流下,从他壮年的红脸膛上流下,后来从他衰老的身躯、萧索的容颜的皱纹里流下,滴在生命中,不为人知,找寻不见。
我,一个农民的九岁的儿子,站在地里,站在父亲的辛劳之外,看着父亲。
多年以后,我把我的汗水洒在异乡的土地上,洒在不为人知的白天还有暗夜,一如父亲。一个人的汗水,从自己的身体里出来,会渗到自己的血液里,流淌在孤独的人生里,却不为人知。这不为人知的汗水,让人生变得更加硬朗,也让随之而来的欢乐变得更加有力。
在父亲的身后站了许久,我终于打开水瓶,呼唤了一声,向父亲走去……
(选自《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24 版)
《父亲的汗水》赏 析
惠军明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教育硕士)
一、真实通透,极接地气。
这篇散文以优美的语言,努力还原生活本真状态,极接地气。乡野的风,熟透的麦子,挥镰洒汗的父亲,送水的儿子,这些昔日熟悉的生活场景,这些旧时光斑驳的倒影,经过作者的妙笔点染,宛如电影镜头一般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拥抱真实,拒绝虚伪矫情,文字带有泥土的气息,带着深情的呢喃,读来没有距离感,真切而自然。
二、细节生动,感情炽烈。
父亲开始割麦的一系列动作,父亲割麦的状态,父亲割麦发出的声音,父亲割麦的背影等等,这些生活场景细腻而真实。作者擅长捕捉别人忽略的细微事物,将其绘声绘色呈现笔端。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文章看似不动声色几近白描,其实作者已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慢慢融化渗透其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的内心情感的色彩涂抹在一切的细节上,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炽烈的情感相互交织,让这篇散文获得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
三、以小见大,立意深刻。
写父亲的篇章很多,但写出新意的不多,这篇散文给了我们一份惊喜。这篇文章主题是讴歌伟大的父亲,赞美负重的中国农民,主题非常宏大的,但作者却以小见大,通过父亲割麦的一个剪影来呈现。弯腰驼背挥汗如雨割麦的父亲形象,凝聚着作者无尽的感动,浓缩着中国农民的奋斗精神,寓意深刻,动人心怀。
这篇散文还与一本广受读者赞誉和喜爱的散文集《此生此地》有关——
胡宝林 散文集《此生此地》
胡宝林散文集《此生此地》2016年初出版,被各大报刊誉为“一个记者的乡愁之作,一个村庄的情感档案”。2017年再版。2017年5月28日,《此生此地》2017版首发签售会在西安成功举行,全国近30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此生此地》中的散文,多篇被大报大刊选发。比如《看不见的庄稼》被《华夏散文》刊发,《树心》被《散文家》刊发。《寂静》被《中国财经报》副刊转发。《雪落在村庄》被《陕西日报》转发。
被《人民日报》刊发的《父亲的汗水》以《汗水滴在暗处》的原名收入这本散文集中。或许,《汗水滴在暗处》这个题目,才是解读这篇文章的钥匙。
中国作家网《此生此地》推荐语——
《此生此地》是一部关注村庄人命运的“乡村书”,是一个村庄的“情感档案”,是乡村之子的一段心灵史。胡宝林以十多年新闻工作练就的敏锐洞察力,回视生养自己的雍峪沟,追踪不同年代父老乡亲的命运,探微当下乡村农民的生存状态、心灵状态,为乡村的“寂寞忧伤”感叹,为乡村的蜕变失落感喟,为岁月里的温暖真情感动。作品描写细腻、感情真挚、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以方言俚语淬炼成的文学语言更具张力,清新、淳朴、凝练而又隽永。
这篇散文的作者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
青年散文家胡宝林
胡宝林, 陕西宝鸡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胡宝林的散文灵性独具,情韵悠长,诗意隽永,特色鲜明,刊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南方周末》《北京晚报》《西安晚报》《陕西日报》《读者》《华夏散文》《散文家》《重庆散文》《湖南散文》等报刊。获第二届丝绸之路青年散文大赛银奖、第六届秦岭文学奖等。散文《未完成的抵达》上榜“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
散文集《此生此地》在这些地方与读者见面——
古西楼书屋(陕西首家24小时书店
西安北大街209号城墙北门内)
万邦图书城(宝鸡经二路银座购物中心)
理想国书店(宝鸡石鼓山西侧滨河大道
龙庭山水门口)
新华书店 (宝鸡经二路宝鸡火车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