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交流是这样的事情,一个人表达自己,另一个人做出回应。最基本的回应是评价,好或者不好,有趣或者无聊,“这实在是太神奇了”或者“这尼玛都在干什么”。显然这是所谓的、未经验证的“男性思维”,与之相对的是“女性思维”,后者考量的最基本之回应是通感——姑且借用这个词描述一下。这可能是“我也很高兴、难过、伤心”或者“我那次也这样如何如何结果如何如何”,大概核心是做出与对方类似的表达,以进行呼应——如同和声一样。

考虑前者。评价并不是只有别人能带给你的东西,与和声不同,一个人自己也能给自己的表达以评价,这样,交流的过程变成了印证评价的过程:一个人进行表达,另一个人给出评价,前者再以这个评价印证自己给出的评价。显然,皆大欢喜的事情是,两个人看法一致——我觉得好,你也觉得不错。若相反,我觉得“这实在是太神奇了”,你却想“这尼玛都在干什么”,最终多半是个不欢而散。

所以臭味相投、物以类聚,按这个方式解释,就是三观差不多、对同样的事情评价基本一致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进一步,还能得到一个教人去积极寻找志同道合之士的方法论,反过来讲,如果人觉得成天说话如对牛弹琴,那就要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然而现实在于,人往往不能选择身边的环境。孟母三迁,放在现在大概不会再有从良乡搬到海淀的好事,现实的问题是,志不同道不合,就不能好好说话了么?

进一步分析“印证”的作用,印证又更像是种试探,对于不熟悉的彼此,

分析印证的作用,印证促进了表达的欲望(但又区别于反驳的欲望)。如果把交流看成是一个试探的过程,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表达在试探对方的反应,积极的反应促进了更多的表达,消极的反应让人畏缩,不想再说什么了。志同道合的意义表现为,即是两个人不陌生,也更有理由期待对方能给出积极的回应。

然而即使并非三观一致,如果两个人足够熟悉,交流将也是通畅的。一个人说什么,即是可能与另一个人所想相抵触,也不会担心对方会给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