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盐演义

盐之前世 今生 未来

前世的回瞻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作为民众不可或缺的物质,从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实行专营制度,盐税在历朝历代也占据了极重要的份额,据资料表明,近在中华民国时期﹐盐税也是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1937年全国(东北未在内)盐税占财政总收入的22.9%,加之过去落后的生产能力及恶劣的运输条件,买盐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从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盐税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已日渐减少:盐税占总税收的百分比已由1950年的5.49%下降至2006年的0.04%。

此消彼长,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来看,中国食盐专营制度的确是弊远大于利,而传统的盐业公司在垄断的体制下可以说是劣迹斑斑,其利用行政手段占据了整个食盐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还常常“亏损”,而上游的生产厂家靠着菲薄的毛利苟延残喘,什么设备升级,产品研发的开支可能还不及与讨好应酬盐政相关人员的支出,下游的零售商超也是不得不能不卖,但毫无动力,食盐永远在商超都是放在最旮旯角落的地方,反正要买的终究要买,而消费者在封闭无可选择的环境下对食盐既无品牌概念,也少健康常识,麻木茫然是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食盐的态度。

食盐专营让中国的整体盐工业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就与邻国日本相比,其以盐为主要原料的延伸产品多达上万种,而我国尚不足两百种。 其罪其过难赦。

基于此,从2001年起,国家曾制定过七次盐改方案,试图攻破盐业专营的堡垒,但最终因盐业体制改革将极大地“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垄断利润,受到多方阻挠。前六次盐改均告夭折。直到今年,盐改方案才大势所趋,尘埃落定。即使是这样,各地盐政部门仍未甘心放弃这块奶酪,一是设置重重行政障碍阻挠合法盐企进入本土市场,二是利用其多年垄断积累的暴利和国企背景率先挑起价格战,颇有宁愿华夏遍地坟,也要杀光日本人的气概,其丑陋与无耻可见一斑。

但螳臂岂能挡车,目前,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和工信部办公厅已经发出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盐业体制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为了限制行政乱伸手,明确提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公布企业的8项信息。省级及省级以下的盐业主管机构不得将食盐跨区经营信息告知作为行政审批事项,不得新增告知事项,不得扩大告知范围,不得增加告知频率。”《通知》对盐业管理部门一口气用了几个“不得”,显然是为落实跨区经营扫除障碍。


今生的乱像

据统计,我国盐的储量极为丰富,生产能力也远供大于求,食盐虽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但低盐化饮食渐成趋势,盐在现代家庭的支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盐企一昩在基础盐,低价盐,产销量下功夫都是死胡同,不归路,缘木求鱼。按盐改方案,中国总计有九十九家企业获得牌照,四川作为传统产盐大省,含四川盐业公司在内总计获得十张牌照,其中久大盐业作为亚洲井矿盐的龙头独得三张牌照。

可怜可笑可叹的是这些盐企在营养不良的环境下扭曲生长,既无商业经验,又不懂市场规则,恰似一群小猪骤然放进原始森林,欢天喜地有之,茫然失措有之,哭天哇地有之,能否顺利蜕变生存能力强悍的野猪,恐怕十者难有一二,但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不二法则。 迅速精准定位,整合资源,树立品牌,占领市场,建立用户思维才是存活下来的根本之道。

唉,说来容易行来难,但我中华文明屹立数千年不倒,自有其生存之道,阵痛是难免的,未来一定是一个健康向上融入国际主流的导向,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能产生一家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盐企也未免是件幸事。


未来的展望

精诚团结,合纵连横,差异多元。 专营对各川盐企业是窒息的,但骤然放开又是极其残酷的 。 井矿盐相较于湖盐,海盐有无污染,微量元素丰富,营养高的好处,川盐做为井矿盐的核心产区有做难以替代的优势,所以川盐在外地务必以中高端的产品切入,但川盐厂家多,竞争激烈,川人爱内讧却是大忌。

在我看来,川盐精诚团结可能是存活的首要要素,统一打造品牌,统一调配资源,统一制定战略,但就目前来看,几无可能,退而求其次,就只有合纵连横,差异多元,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盐企的经济基础都不好,转型,升级,走出四川,走向全球这都需要时间与雄厚的资本,所以四川的盐企若不能积全川的资源去应对实在是凶多吉少,但川盐上千年的品牌肯定是不会消失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川人愈在恶劣的环境下愈能创造奇迹,以天府之国的福荫,以川人的顽强不屈,川盐最终会屹立于中华盐业之巅。

祝福川盐,川盐雄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川盐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