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

我更喜欢讲思维方法,我认为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写清楚。想不清楚,甚至连写出来的必要都没有。
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几乎无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停顿,钻牛角尖,只会浪费时间,只要前行,积累更多知识和技能,旧的问题可能迎刃而解了。]。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
现代西方经济学缘起于亚当·斯密的学说,经过大卫·李嘉图的补充,直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才算彻底正视了资源的稀缺性,认为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经济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就可以创造新的资源,才能源源不断提供生活需要,经济自然变好。]”。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用”。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所以,人们总会说要学会调整、预留部分时间。]计划花费的时间。
几乎在所有领域,培养专业技能[越早开始,越接近成功。]大约需要10年。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如果想做事,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时候,只要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往往也会有收获。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每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
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论上讲,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某种经验在某个人身上应验了,并不意味着该经验在所有人身上都会起作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行动,修正错误行为,逐渐提高。]。这也是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往往是别人要求他们做的。
成功者们常说,他们并不在意钱,他们知道人格的可贵。但是,大部分听众和他们不一样。大部分听众现在没有足够的钱!相信我,绝大多数人,在没有钱的时候,对“人格可贵”的理解很难非常深刻。人活着是要吃饭的,一个人的家眷是不应该被饿着的,在基本条件都不能保障的时候,“人格有个屁用”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尽管学东西对任何人来讲都不容易,但只要坚持,大多数技能都可能比较熟练地掌握。
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地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靠白手起家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轻易从零开始积累,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与学识,是一定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一个人的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他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如果一个人25岁开始发胖,35岁来健身房的时候身上有40斤脂肪,然后要求教练帮他在3个月之内减掉脂肪、回归标准身材,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当然,努力一点,可以把10年缩短为5年,甚至两三年,但这个时间肯定要比那些打算一蹴而就的人想象的时间长出许多。
相信我,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自己优秀了,以自己为中心形成的圈子就会慢慢形成,扩大。]”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耐心则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哪怕是在生活中,耐心也很重要。比如说,获得真爱是需要耐心的,因为真爱的定义就是你心甘情愿地在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不计回报。
把时间当作朋友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