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团队融合
刚刚升为主管,有四五位下属,这几位下属都是新招聘,刚刚入门,因此,这几位下属之间都是陌生的,相互不了解的,因为,必须首先让团队内部的同事相互交流与结识,相互了解彼此的个性与爱好,相互了解对方的背景与禁忌,相互了解双方的共同点。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团队融合有三板斧:吃饭,唱K,体育活动。在吃饭中,大家知道了各自的姓名与酒量,唱K中了解了对方的家乡,体育活动中了解了对方的爱好。别小看这些活动项目,经过几次之后,大家相互协助起来,就没有隔阂,就变得容易沟通交流,而不会因为陌生感导致不能相互理解。
其实团队融合的方法不仅仅限于上面三种方法,还可以有课堂培训会,报告会,座谈会等,户外拓展也是不错的一种方式,很多学校与企业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团队融合。
团队融合是带团队的第一步,这一次是下面三步的基础,只有团队融合了,才能开展下面三个步骤。
第二步:塑造文化
每一个团队都有一种团队文化,这种团队文化是团队内部成员行为做事的标准,当企业规章制度不能够规范到的地方,团队文化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团队文化塑造又是与团队主管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团队主管是什么样的行为作风,团队文化就是什么样的行为作风。
当我的团队成立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他们我的行为规范:速度,作风,专业。特别对于我们营销人来说,用速度提升客户,用作风感动客户,用专业指导客户。我所服务的每一个客户,不管结果如何,客户对我与我的团队都十分认可,因为我们团队始终贯穿速度、作风、专业的指导原则。
应该如何塑造团队文化呢?我的心得有两个:
1、身先士卒,必须带头;当一项工作来临的时候,你的态度是什么样子的,你的团队所有眼睛都看着你。比如,在星期日加班这件事情上,你是否带头,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决定了团队的行为。
2、心得共赏;当我带团队的时候,我总是会发一些心得或者优秀案例文章给团队每一位成员。比如,我对一件事情有心得,或者在中国营销传播网上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我都会把文章转发给团队中每一位同事,让他们分享,因为这些文章是许多优秀营销人智慧的结晶,肯定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另外一方面,这些文章提到的许多思想与行为,都是我个人对团队要求的信息传递,他们不能够决定的时候,他们会想起文章中的某些观点,因此,团队成员会模仿使用。当然,其它还有许多方法能够塑造团队文化,不仅仅限于好文共赏。
第三步:绩效考核
团队经过融合之后,再加以团队文化的熏陶,团队成员的脚步已经走上了正规,也就是说,团队成员已经会“做正确的事”,下一步就是“正确的做事”。如何让团队成员“正确的做事”,就需要绩效考核。
在这里,我提醒到,团队考核一定要尽量量化,量化,再量化,无法量化的指标往往会让团队内成员心中怀疑以至于不满意,伤害严重的往往会导致团队成员离职。
2009年,我带领一个团队的时候,当时自己还不知道如何绩效考核,往往根据公司模糊标准与个人感觉对团队成员进行打分。一次月度考核结束后,一位团队成员告诉我:不公平,他做事情都完成,却没有另外一位同事分数高。事后,我思考了一下,这位同事做事情很不错,但是疏于与我沟通,结果导致我打分偏低。因此,团队绩效考核,三四个维度即可,每个维度都要量化,不能量化的维度也要把动作量化出来。
第四步:相互竞争
竞争无处不在,不仅仅在公司产品之间,而且在团队内部,也必不可少。虽然团队成员对内部竞争有很大的抵触心理,但是,内部竞争是团队进步最大的动力,这一点我深表认同。团队内部竞争,促使团队内部成员相互比较,相互攀比,相互进步。
如何让团队内部相互竞争呢?有如下几招可以使用。
1、信息透明交流。
作为团队主管,一定让团队内部的信息进行透明,比如,你属下有几名业务,你需要将几名业务的绩效信息(提货业绩,开店业绩,促销信息,培训信息)动态告诉他们,比如每天公布一次。让团队内部成员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2、读书报告会
除了正常的竞争,也需要团队内部其他形式的竞争,这些竞争可以缓和团队内部正常的业绩竞争,平衡团队成员的心理竞争。比如,你可以用一本书作为奖励,如果哪一位在报告会表现突出,可以当场奖励。
第五步:心得交流
如果说内部竞争展现的是团队内部残酷的一面(黑脸)的话,那么心得交流展现的则是团队温情的一面(白脸)。心得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座谈会的方式。
心得交流的内容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总结心得,下一步工作规划,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提供什么协助等。这几个方面可以让内部员工有一个信息反馈的机制,而不是说自己将各种怨言与不满埋在心里,导致做事情无法按照正常心态去做,导致影响整个团队的绩效。
另外,对于团队内出现的不良现象,一定在第一时间给予制止,比如团队内部有人提交工作不及时,做的不到位的情况,利用座谈会一定将此现象扼杀到摇篮当中。
对于新人带团队,以上是作者个人的想法,有一些步骤区分的并不是很明显,而且有许多步骤可以交叉使用。另外,这些方法需要根据团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