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环问题(数学递推法)

约瑟夫环问题起源于一个犹太故事:
  罗马人攻占了桥塔帕特,41个人藏在一个山洞中躲过了这场浩劫。这41个人中,包括历史学家Josephus(约瑟夫)和他的一个朋友。剩余的39个人为了表示不向罗马人屈服,决定集体自杀。大家制定了一个自杀方案,所有这41个人围成一个圆圈,由第一个人开始顺时针报数,每报数为3的人就立刻自杀,然后再由下一个人重新开始报数,仍然是每报数为3的人就立刻自杀……,直到所有的人都自杀身亡为止。约瑟夫和他的朋友并不想自杀,于是约瑟夫想到了一个计策,他们两个同样参与到自杀方案中,但是最后却躲过了自杀。

        关于解约瑟夫环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许多,有通过建立模型,模拟游戏规则的;有找出递归关系式,用递归实现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懂:F(n)与F(n-1)之间的关系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反正我这个考研数学刚刚过线的人只能望洋兴叹。但我并没有放弃,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另辟西路,我选的路比较简单粗暴。不是要找F(n)与F(n-1)的关系吗?我就直接一一列出1-99个人组成的环中最后胜利者的编号(m = 3),如下表所示(n 表示环中人的个数):

 约瑟夫环问题(数学递推法)_第1张图片

         当我运行程序后,看到黑屏中出现这些数据时,我还是挺兴奋的,因为这些数据一眼看去,就能发现是有规律的。接下来我的工作有点类似小学生做的看数找规律:

         首先,你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数是等差递增的,相邻之间相差3,正好等于我选取的m。

         其次,你会发现分好几个递增梯队,当某个递增梯队中编号达到最大值后(很明显编号数不可能大于n),紧接着下一个数又会变成下个递增梯队的最小数。关键就是在这两个数之间,如果能找出它俩有什么关系,就能将所有的数理顺。

         最后,我着眼于n为30、31这两个数之间。n为30时,编号为29;我就想如果n为31时,仍然还保持着这个递增,那么其编号为 29 + 3 = 32。但是这显然不符合逻辑,一共只有31个人,不会存在编号为32的。假设如果成立,编号为32,而现实中n为31时,编号为1;观察31、32和1这三个数,我想你应该能看出这三个数的关系了吧:32 % 31 = 1。

         为了方便介绍,将n当做自变量,编号为因变量,函数F(n)关系式为:

         F(1) = 0

         F(n+1) = (F(n) + m) % (n+1)  (n > 1)

         这里对F(1) = 0要重点介绍下,按照上面的表格中的数据,按道理应该是F(1) = 1,其实我一开始也是这么写的。但在后面编写代码时出现错误,这里先提前提出来,下列表(m = 5)

         n

1

2

       Fn

1

2

        如果按照F(1) = 1,那么F(2)=(F(1) + m) % 2 = (1+5) % 2 = 0。很明显答案不对,而且按照我从1开始编号,也不会存在编号0。这里主要是求余运算的特性造成的,从1开始编码,就永远得不到编码为2,而只会整除等于0。所以只能从0开始编码,输出编号时加1即可。

        和递归的递推公式相比,似乎看上去很像,但它们之间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递归推导式是从上到下,不断进入递归再回溯;而我的推导式,是从下到上,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比较容易理解。求解问题时,你可以假设上面的表已经存在,而你只需关心这些数据递增规律及转折处如何转折,找到解对应表格中的数据。这时我深刻体会到,似乎和约瑟夫环的规则已经完全没什么关系了,也许这就是数学高度抽象的魅力吧!具体代码如下:

#include 
int main()
{
      int n, m, i, s = 0;
      printf ("N M = ");
      scanf("%d%d", &n, &m);
      for (i = 2; i <= n; i++)
      {
            s = (s + m) % i;
      }
      printf ("\n The winner is %d\n", s+1);

      return 0;
}

        为了更直观的观察上表的数据,将N的值作为横坐标,Fn的值作为纵坐标,画出下图:

约瑟夫环问题(数学递推法)_第2张图片

        从图中我们能发现,这些离散的点分成几段斜率大于0的线段(斜率 = m)。随着n的增大,越往右,线段的长度越长。 当n取值很大时,线段长度能达到100 -1000数量级。根据上面的算法,如果已知该线段的最小值Fn,求该线段的最大值,需要重复执行F(n+1) = F(n) + m语句100 – 1000次,乃至更多。这种情况显然造成了浪费,如果我们能求出该线段的离散点的个数X,求最大值只需F(n+X)= F(n) + X*m一条语句即可,这能明显的提高了算法效率。

约瑟夫环问题(数学递推法)_第3张图片

        下图横坐标轴表示线段离散点的个数,线N表示该线段从左到右离散点的N值,线Fn表示该线段从左到右离散点的Fn值。已知线N斜率为1,线Fn的斜率为M,对任意一点F(n),必有n > F(n)(编号值不可能大于总人数),即这两条线必定相交:     x + n = m*x + F(n)                            推导出x = (n – F(n)) / (m - 1)。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n – F(n)被m-1整除,如上左图所画;另一种就是不被整除,如上右图所示。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左图中,交点(4,13),其n = 13,F(13) = 13,由于我们编码是从0开始的,所以F(13)= (F(12)+ 3)%13 = (10 + 3)% 13 = 0,即F(13)不是该线段上的点,而是下一线段的最小点,而x的值为该线段最小值到下一线段最小值之间点的个数。

       右图中,交点大致在(2.5,8.8)。该线段的最大值在F(8)时取得,F(9)为下一线段的最小值。对X上取整,保持一致性操作,使x的值为该线段最小值到下一线段最小值之间点的个数。

        这样处理以后,我们只需要考虑一个线段最小值到下一个线段最小值的关系,从一个线段直接跳到另一个线段,不用再重复操作线段内的点,具体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int N , m;        //N 所求约瑟夫环人数,每数到 m淘汰          
    int n  = 1,fn  = 0;  //表示函数F(n), n表示人数,fn表示n人环最后胜利者的编号
    int x;             //该线段最小值到下一线段最小值之间 点的个数
    printf ("N M = ");
    scanf("%d%d", &N, &m);   
    while( N > n)
    {   
	  x = ceil( 1.0 * (n - fn) / (m - 1) );
          n += x;
          fn =(fn + x * m) % n;
     }
     if(n > N)
          fn = fn + n - (n - N) * m;
     printf("胜利者编号 %d\n",fn + 1);
   
    getchar();
    return 0;
}

        根据上述公式,当m = 2时,x = ceil( 1.0 * (n - fn) / (m - 1) )  = n –fn。假设fn = 0,x = n。n = n+x = 2n, f2n =(fn + x * m) % n = (fn + n*2) % n = 0。

        当n = 1 =2^0,f(1) = 0符合假设,f(2*1) = f(2^1) = 0;

        当n = 2 =2^1,f(2) = 0符合假设,f(2*2) = f(2^2) = 0;

        当n = 4=2^2,f(4) = 0符合假设,f(2*4) = f(2^3) = 0;

         … … …

        当n =2^n-1,f(2^n-1)符合假设,f(2^n) = 0

        我们根据此公式,优化该算法,具体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int N ;                //N 表示人数
    int fn ,lg;
 
    printf ("N  = ");
    scanf("%d",&N);
    lg = log(N)/log(2);
    fn = (N - pow(2,lg))*2;
    printf("胜利者编号 %d\n",fn + 1);
   
    getchar();
    getchar();
    return 0;
}

        以上是我《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内容,这个小算法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好数学很重要。一些算法设计,归根结底都是数学问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吧,欢迎大神指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约瑟夫环问题(数学递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