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可能对我们带来的影响-读《三十年股票投资心得》

首先需要声明,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散户的愚昧见解,仅供参考。

本人对注册制和审批制几乎没有任何系统的认知,只是阅读了“三十年股票投资心得”这本书很多次。其中有一些章节提到了马来西亚股票市场的一些事情。
本人没有去过马来西亚,也没有买过马来西亚股票,所有的信息,都只是来源于“三十年股票投资心得”这本书,一些具体的数据我也懒的核实,就简单处理脑补了,不影响整体思路(特别是一些历史性的汇率,这里都当人民币看)。

马来西亚股票市场很有意思,以前是审批制,后来改革成为注册制。好像和A股蛮相似的,只是他们走的比我们稍微快一点。
马来西亚股市,在1990年之前,基本上是审批制的,大概也持续了二十多年时间。
先说审批制下的马来西亚股票市场情况:
大概在二十世纪70、80年代,马来西亚股市很难看到股价走极端的情况(指一些股票价格仅仅几分钱),就算公司亏损,股价也能在30-50分的样子。因为那个时候股票上市要审批,有权利的地方就容易腐败,不走后门,谁相信呀? 就算公司亏的分文不值,一个公司的壳资源也相当值钱,一个壳资源大概值2000万-3000万。因此股价不会跌的太离谱。
到了80年代末期,马来西亚的相关单位发现,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败类,通过后门上市之后,将一些没有价值,或者高估的资产,用换股的方式注入上市公司。这些败类公司,利用上市的便利,超高股价,获取暴利,并没有拯救那些失败的公司。为了保护广大投资人的利益,立法控制“借壳上市”的行为,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不值钱了。

审批制改革或者说注册制以后
有的股票价格30、40块,另外一些公司3分、5分,还有更少的和退市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马来西亚的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了。我国领导也经常说要与国际接轨。那要怎么接轨呢。那就是单位信托基金开始成为市场的主角。
作者轻飘飘的一句话,让我要抓破脑袋去想,为什么在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会变成了以单位信托基金为主的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过程用了多少年?
很多智者提到过,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去散户化”过程,什么是去散户化过程,并不是国内大天朝,出一个通知,低于5000万的同学,不允许买股票了。客观来看,如果这样去散户化,我们这些小散,虽然挣不到钱了,但是至少不会亏了;
但是作为现代化的国家市场,这种事情,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肯定是被人骂的。虽然哥可能亏光,但是哥也可能暴富呀。那么在发达的资本市场,这种去散户化肯定是发生了某些事情,让大量散户不愿或者不能再参加股市的任何事情。这种事情,一般就是散户或者亏光,或者亏的不认爹和娘之后的结果。
这个过程用了多长时间,书中没有写到,我就不瞎猜了。我的印象中,以前看飞机事故的纪录片的时候,有一次东南亚飞机的事故,机长开飞机直接俯冲,导致的空难事故,据说就是由于股票引起的。
残酷而又变态的去散户化!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际热钱的购买,这个大概和国内的沪港通,深港通差不多吧。

这里留下一个问题,单位信托基金是何物?是不是A股的公募基金?或者是私募基金。

本文仅用于表达本人经常错误的观点,不构成任何建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