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黄土·黄河特刊简要笔记

综合评价:C

并不是让我觉得特别满意的一份特刊。由于里面的大部分内容是在九月后半赶制的,这一份质量不是特别理想也理所当然。这几年的十月刊差不多都是流水账的形式,看似很厚其实可读性不强。像2012年的《内蒙古特刊》那种高质量,恐怕在现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也是五年一遇级别的。

这份特刊在黄河和黄土两大板块分出来之后,里面的内容就没有很强的结构,这个单主编自己也吐槽了。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很难给这个特刊有个总体的印象。

但是这份杂志也并不是没有可看的地方,特别是对在黄土高原上长久生活的人们来说,以及对黄土高原抱有偏见,认为这里十分贫瘠的人来说,本册介绍的该区域别样的富饶,说不定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黄河部分给人的印象最深——黄河一半是清的。不仅清,而且温柔,比长江温柔,更比澜沧江温柔——后两者在青藏高原上的特色是冰川与峡谷(参见《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而黄河是湿地与沼泽。这与人对黄河满是沙,容易暴怒的印象有着相当显著的区别。作者提议,“黄河”应该叫“长河”。仅仅是因为中下游人文化力的强大,让一半是清澈的河被统一了说法,不幸地被叫作了“黄河”。当然,单主编这个思想在其它刊里多次提到,印象最深的是《新疆专辑》里他对杏花的解读。

在青藏高原上,流经沼泽、湿地、河谷草原的黄河,看起来是那么丰水。土地看上去是如此湿润,水看起来又是那么清。这样如江南般温柔的甘甜的小溪,竟然就是黄河的一部分。黄河之水几乎全部来自青藏高原,经过兰州后,黄河的水量就一点一点地被消耗。借助这本杂志,你会看到镶嵌于湿地中别样的黄河。

在《黄河日记》河曲篇的部分里集中了我认为这本杂志最精彩的图片。杂志社一行人专门去寻找黄河这样温柔的河曲,最后总结出了河曲的秘密:「让河流弯弯曲曲地流向草原的每一处地方,流到那星星点点的草原帐篷的近处,让卓玛吉布的妻子牵着娃娃,走出家门就能汲取到清清的河水」。这和我的想法一致,我始终觉得河流不应该承载多么宏大的精神,而就应该像这样,给每一个生命,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一份灵动的补给。仅仅如此,它就值得被受到这份补给的人尊重。

黄河篇之后介绍了一系列治沙的方法和故事。


黄土篇的开头图片有着很强的冲击力。沟壑深切、大气雄浑,这个是黄土景观的特点。从低空飞近兰州机场的时候,你就会有这种意识——它也是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地形。

杂志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北侧的北支西北风从干燥的沙漠地带卷起颗粒物,受到山脉和重力作用在现在黄土高原的地方大量降尘。降雨再切割黄土,就形成了这样的景观。这其中,山脉将颗粒物与水汽分别阻挡在西北和东南两面对于形成黄土高原非常重要,典型的代表就是秦岭。这也可以解释兰州在内的河东地区是黄土最厚的地方。

黄土篇更多地介绍了文化和历史相关的内容,因此对这方面并不感兴趣的我也没有做更多的解读。


总之,这是一份较为鸡肋的杂志,能给人一些新的体会,但其它相当多内容温吞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国家地理》黄土·黄河特刊简要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