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早就想操彻一个油画名家展,在这个春天,遇上画家们在工作室,也真不容易,大多都出去写生去了。
凑巧,他们都在。
一个是郭永文,一个是程克。
两个人创作颇丰,国家主流大展都占过,珍贵的是,无论画家们市场迎合怎么浮躁,他们还是潜心创作,不旁鹜,不游移,不迷离。
和二位识得是通过亚安先生,彼此吸引,是作品。作品的惺惺相惜,比任何交往符号都管用。看到对方作品,就那么一眼,嘴巴里还没说话,作品飘散出来味道,就有了粘着力,瞬间就熟络起来。
这画家,人怎么样,品味怎么样,看一眼作品就够了。
和永文一起,是他的巨大幅黑画面前。硕大的画面,黑色弥漫了一大半,黢黑的黑,不压抑,不闷囊,不邋遢,不阴郁。仔细端详,黑里却面面俱到,有了黑暗里的透亮感。这是个高手,攀谈后果然,国家大展专业户似的,屡拿屡准。后来一顿大酒,透通了艺术观点,道出了彼此心谙。
这次展览是写生展,他拿了五幅,个个精彩,我边搬运,边打量,透醉心田般的轻盈。那大片暖黄,抒情的淡绿,夯实的黑色,透气的天空,无一不透漏出来他一个山西男人的精缜和厚度。
他气息文质,说话还有三分山西柔后声,语速如画痕,不急不慢,沉定醇和。他的画是含蓄的,力度在笔后面,东方情调的画境和写意笔触,不突兀,不霸气,不飞离,不无名发挥。大笔小笔,大结构小细节,都在一个虚境的肌理中。没有繁琐的刻画感,却和物象有翻译一般的准确性。
他没有在空间上经营,也没有在明暗上较真。就那样把物象,整理成他的秩序语言,一块块,一簇簇,一条条的组合到一起。色彩的准确,脱离了物体的准确,成了他写意用笔痕迹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眼中色彩的主观变奏吧,很为画境的抒情添彩。
迫观永文的画,是写实的。实际上近观,是写意和抽象的。强烈的地域特点,浓郁的乡情味道,真实的柔软感受,都通过画境传达出来。画面是真诚的,画意是述说的,一种忘掉技巧的文学意境,都在他画后藏着,不矫情,不粉饰,不笨拙。
这种肌理虚幻的用笔和真实景物的搭建,是灵与肉的结合,也是技巧与情绪的融合。比无病呻吟的技法罗列更胜一筹,也没有当下人们纯写实的萎靡感。
如果永文是抒情的,醇厚的,淡定的。那么程克就是苍凉的,厚重的,怀旧的。
他现在致力于旧村落基金创作中。那太行山深处的砖石瓦块,一堆堆形成了他心中的块垒。对即将消失的村庄悲悯之情,象凭吊的眼泪一般,散散落落的蔓延在画布上。
他的遗迹山村系列,我象读到一本民间唠叨不断的万言书。回忆着过去,述说着现在,惆怅着将来。这和贫穷没有关系,是对人文的怀旧,是对人性的抚摸,是对即将融入山体乡村守望。所以,他用支离破碎的笔触,表达了支离破碎的主题,恰到好处。这种绘画作品,不同于摄影记录,是镌刻人灵魂里的东西,不可磨灭。
他在用细密如织的描绘中,并没有陷入写实的窠臼里。他的画,有强烈的民间装饰感,平面舒张感,绘画秩序感。在细节用笔上,他寻找到自己唯一的用笔组合程序,在点,画,勾,填上的展开中,也是抽象和明晰的。让我想起来塞尚,梵高,和印象派。
所以,他的山村系列是记录的,却又是学术的,在不得不写生的过程中,他回归到绘画性上,用自己的心象组合,找到一个和乡村味道一致且暗合的艺术语境。这是属于他的,不只是技巧,还有通过绘画过程中的文学情怀。
这幅村庄,是挂在他茶室的一幅,想必也是他自己留下的。我即可被乡村静穆的沧桑感吸引,楞取了下来拉走。
这幅作品,有很恰当的装饰味道,一如黄宾虹的山水积墨。抒情的色块和支离的轮廓用笔,不似认识中的油画味道,说不出来的熨贴感。
他说,这画的画法,取于国画的一些意趣。我说,我也正用国画笔墨,画平原乡村,一些营养,需要彼此借鉴。任何绘画,除去技法层面,画境表达,境界追求,是一致的。并说好,有机会一起去写生。
在交流中,他又提到一个意向的话题。他也采取东方大写意的办法,画了许多太行山抒情作品,有些巨大。那整片的抽象用笔,一如对山乡的信天游,厚重而斑驳。
读这些画,我想到山雪,想到冬风,想到冰挂,想到村中留守老人站立在街头,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内心苍凉。
程克哥们儿画画是动了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