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创伤对依赖性人格的影响》抄书分享第223天2018-03-16

继续阅读杨凤池 焦点咨询对话录,今天阅读的是成长中不能承受之重, 具体说的是分离创伤对依赖性人格的影响。

来访者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的女士,咨询师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像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尽管前来咨询时她特意买来成熟的衣服穿着。但从言谈举止上还是看到她的内心。事实上她内心确实有很多不想长大的想法,这些判断也得到了验证,那就是周围的朋友同事都这么评价她。但是这样的行为如果上学的时候是可以的也是可爱的调皮的,但在工作以后就必须按部就班,朝九晚五,感觉特别有压力,受不了,特别是一个月前单位优化结构,领导把她调到不重要部门,她认为是自己的言行像小孩,不能取得领导信任所致。而且她男朋友也因为她的一些幼稚行为与她产生摩擦,使她愈加烦恼,所以她来咨询,决心向过去长不大的自己告别。

为了明晰问题, 咨询师采用了适用于来访者的简便易操作的核心信念作业表(做小孩和大人的好处各写出来)和问题解决作业表(经过梳理对比后又写出来,在咨询室给男朋友写信帮助改变),首先认知上识别出来访者的歪曲的自动思维。 当来访者无法面对责任这一话题时 ,咨询师意识到来访者采取包括退行, 补偿,否认 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来减缓 直面内心情结时的焦虑 。探索引发其人格发展固着的潜在信念和假设:如果我成为大人 ,我会有责任> 如果我有责任, 我就得像妈妈那样照顾家人> 如果我像妈妈那样照顾家人, 我会和她一样 变得没有依赖> 如果没有依赖我,我永远也不会幸福。 所以我需要成为小孩子感受到幸福和爱。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 是因为 人格发展的固着多由童年创伤导致。 我们知道五岁左右是俄狄浦斯期,女孩对父亲的关注达到高峰,并通过模仿母亲获得对父母情感的平衡。从客体关系理解 ,来访者 好的 内化 母亲 客体基本是理想的,然而她与父亲客体的互动过程 是缺失的。为了补偿,她将理想父亲客体投射到亲密异性客体上,来弥补由缺失导致的空虚自体。由于父亲在他五六岁到13岁之间常年不在家,来访者社会化发展不足, 造成依赖性人格。由于青春期,对父母,家长爱的传递不如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互动更受关注, 所以未出现明显问题 ,成年早期,开始恋爱后,情结被激起并泛化,症状就出现了。所以从内心深处她害怕作为一个成熟女性,就失去在男友身上感受到的缺乏的父爱, 这个情结开始认识并能够理解,只所以还像个小孩是童年与父亲的分离创伤造成成年后极力寻求依赖客体主要原因,男友实际上是其渴望的理想父亲客体的替代和补偿。

一旦问题呈现出来,来访者领悟后,用后现代的叙述方法,焦点解决技术,在循序渐进中,成长的过程是学会在不同的时候运用不同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全新的个体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离创伤对依赖性人格的影响》抄书分享第223天20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