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侃学习(理论)计算机
Sir (阿涩)
10/2001
******************************************************************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sir系旅美学人、南京大学校友。
为了学术或 教育的(非营利)目的,在保留本版权声
明的情况下,您可以自由 转载本文的电子版。如果您
要在传统媒体上转载此文,请与南京大 学小百合BBS
站上的网友sir联系。
******************************************************************
我也来冒充一回高手,谈谈学习计算机的一点个人体会。由于我是做理论的,所以先着重谈谈理论。
记得当年大一,刚上本科的时候,每周六课时数学分析,六课时高等代数,天天作业不断(那时是六日工作制)。颇有些同学惊呼走错了门:咱们这到底念的是什么系?不错,你没走错门,这就是(当时的)南大计算机系。系里的传统是培养做学术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的人。而计算机的理论研究,说到底了就是数学,虽然也许是正统数学家眼里非主流的数学。
数学分析这个东东,咱们学计算机的人对它有很复杂的感情。爱它在于它是第一门,也是学分最多的一门数学课,又长期为考研课程--94以前可以选考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以后则并轨到著名的所谓“工科数学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恨它则在于它好象难得有用到的机会,而且思维跟咱们平常做的这些离散/有限的工作截然不同。当年出现的怪现象是:计算机系学生的高中数学基础在全校数一数二(希望没有冒犯其它系的同学),教学课时数也仅次于数学系,但学完之后的效果却几乎是倒数第一。其中原因何在,发人深思。
我个人的浅见是:计算机类的学生,对数学的要求固然跟数学系不同,跟物理类差别则更大。通常非数学专业的所谓“高等数学”,无非是把数学分析中较困难的理论部分删去,强调套用公式计算而已。而对计算机系来说,数学分析里用处最大的恰恰是被删去的理论部分。说得难听一点,对计算机系学生而言,追求算来算去的所谓“工科数学一”已经彻底地走进了魔道。记上一堆曲面积分的公式,难道就能算懂了数学分析?
中文的数学分析书,一般都认为以北大张筑生老师的“数学分析新讲”为最好。我个人认为南大数学系的“数学分析教程”也还不错,至少属于典型的南大风格,咱们看着亲切。随便学通哪一本都行。万一你的数学实在太好,这两本书都吃不饱,那就去看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好了--但我认为没什么必要,毕竟你不想转到数学系去。
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也基本上是计算型的东东。如果你打算去考那个什么“工科数学一”,可以做一做。否则,不做也罢。
中国的所谓高等代数,就等于线性代数加上一点多项式理论。我以为这有好的一面,因为可以让学生较早感觉到代数是一种结构,而非一堆矩阵翻来覆去。当年我们用林成森,盛松柏两位老师编的“高等代数”,感觉相当舒服,我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教材。此书相当全面地包含了关于多项式和线性代数的基本初等结果,同时还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比较深的内容,如Sturm序列,Shermon-Morrison公式,广义逆矩阵等等。可以说,作为本科生如能吃透此书,就可以算高手。后来它得以在南大出版社出版,可惜好象并轨以后就没有再用了。
国内较好的高等代数教材还有清华计算机系用的那本,清华出版社出版,书店里多多,一看就知道。特点嘛,跟南大那本差不太多。
但以上两本书也不能说完美无缺。从抽象代数的观点来看,高等代数里的结果不过是代数系统性质的一些例子而已。莫宗坚先生的“代数学”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讨论。然而莫先生的书实在深得很,作为本科生恐怕难以接受,不妨等到自己以后成熟了一些再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很重要,可惜少了些东西。
少了的东西是随机过程。到毕业还没有听说过Markov过程,此乃计算机系学生的耻辱。没有随机过程,你怎么分析网络和分布式系统?怎么设计随机化算法和协议?据说清华计算机系开有“随机数学”,早就是必修课。人家可是工科学校,作为自以为“理科计算机系”出身的人,我感到惭愧。
另外,离散概率对计算机系学生来说有特殊的重要性。现在,美国已经有些学校开设了单纯的“离散概率论”课程,干脆把连续概率删去,把离散概率讲深些。我们不一定要这么做,但应该更加强调离散概率是没有疑问的。
计算方法是最后一门由数学系给我们开的课。一般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有限,以为没什么用。其实,做图形图像可离不开它。而且,在很多科学工程中的应用计算,都以数值的为主。
这门课有两个极端的讲法:一个是古典的“数值分析”,完全讲数学原理和算法;另一个是现在日趋流行的“科学与工程计算”,干脆教学生用软件包编程。南大数学系的几位老师做了件大好事,把前者的一本极为经典的教材翻译出版了:德国Stoer的“数值分析引论”。如果你能学会此书中最浅显的三分之一,就算没有白上过计算方法这门课!而后一种讲法似乎国内还没有跟上潮流?不过,只要你有机会在自己的电脑上装个matlab之类,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本系里,通常开一门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和抽象代数,另外再单开一门数理逻辑。这样安排,主要由于南大的逻辑传统:系里很多老师都算莫先生的门人,就连孙先生都是逻辑专业出身(见孙先生自述)。
不过,这么多内容挤在离散数学一门课里,是否时间太紧了点?另外,计算机系学生不懂组合和数论,也是巨大的缺陷。要做理论,不懂组合或者数论吃亏可就太大了。
从理想的状态来看,最好分开六门课:集合,逻辑,图论,组合,代数,数论。这个当然不现实,因为没那么多课时。也许将来可以开三门课:集合与逻辑,图论与组合,代数与数论。
不管课怎么开,学生总一样要学。下面分别谈谈上面的三组内容。
古典集合论,北师大出过一本“基础集合论”不错。南大出版朱梧(木贾)老师的“集合论导引”也许观点更高些,但他的书形式化得太厉害,念起来吃力。
数理逻辑,莫先生的书自然是经典。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此书年代久远,光读它恐怕不够。尤其是命题/谓词演算本身有好多种不同的讲法,多看几家能大大开阔自己的视野。例如陆钟万老师的“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就不错。朱老师也著有“数理逻辑教程”一书,但也同样读起来费力些。
总的来说,学集合/逻辑起手不难,但越往后越感觉深不可测。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读读朱老师的“数学基础引论”--此书有点时间简史的风格,讲到精彩处,所谓“天花乱坠,妙雨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读完以后,你对这些数学/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有了个大概了解,也知道了山有多高,海有多深。
学完以上各书之后,如果你还有精力兴趣进一步深究,那么可以试一下GTM系列中的"Introduction to Axiomatic Set Theory"和"A Course of Mathematical Logic"。这两本都有世界图书的引进版。你如果能搞定这两本,可以说在逻辑方面真正入了门,也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听我瞎侃了。:)
据说全中国最多只有三十个人懂图论(当年上课时陈道蓄老师转引张克民老师的话)。此言不虚。图论这东东,技巧性太强,几乎每题都有一个独特的方法,让人头痛。不过这也正是它魅力所在:只要你有创造性,它就能给你成就感。所以学图论没什么好说的,做题吧。
国内的图论书中,王树禾老师的“图论及其算法”非常成功。一方面,其内容在国内教材里算非常全面的。另一方面,其对算法的强调非常适合计算机系(本来就是科大计算机系教材)。有了这本书为主,再参考几本翻译的,如Bondy&Murty的“图论及其应用”,邮电出版社翻译的“图论和电路网络”等等,就马马虎虎,对本科生足够了。
再进一步,世界图书引进有GTM系列的"ModernGraph Theory"。此书确实经典!国内好象还有一家出版了个翻译版。不过,学到这个层次,还是读原版好。搞定这本书,也标志着图论入了门,呵呵。组合感觉没有太适合的国产书。还是读Graham和Knuth 等人合著的经典“具体数学”吧,有翻译版,西电出的。
抽象代数,国内经典为莫宗坚先生的“代数学”。此书是北大数学系教材,深得好评。然而对本科生来说,此书未免太深。可以先学习一些其它的教材,然后再回头来看“代数学”。国际上的经典可就多了,GTM系列里就有一大堆。推荐一本谈不上经典,但却最简单的,最容易学的:
http://www.math.miami.edu/~ec/book/
这本“Introduction to Linear and Abstract Algebra"非常通俗易懂,而且把抽象代数和线性代数结合起来,对初学者来说非常理想。不过请注意版权问题,不要违反法律噢。
数论方面,国内有经典而且以困难著称的”初等数论“(潘氏兄弟著,北大版)。再追溯一点,还有更加经典(可以算世界级)并且更加困难的”数论导引“(华罗庚先生的名著,科学版,九章书店重印)。把基础的几章搞定一个大概,对本科生来讲足够了。但这只是初等数论。本科毕业后要学计算数论,你必须看英文的书,如Bach的"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ic Number Theory"。理论计算机的根本,在于算法。现在系里给本科生
开设算法设计与分析,确实非常正确。环顾西方世界,大约没有一个三流以上计算机系不把算法作为必修的。
算法教材目前公认以Corman等著的"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为最优。对入门而言,这一本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参考其它书。南大曾翻译出版此书,中文名为”现代计算机常用数据结构与算法“。pie好象提供了网上课程的link,我也就不用废话。
最后说说形式语言与自动机。我们用过北邮的教材,应该说写的还清楚。但是,有一点要强调: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的作用主要在作为计算模型,而不是用来做编译。事实上,编译前端已经是死领域,没有任何open problem。如果为了这个,我们完全没必要去学形式语言--用用yacc什么的就完了。北邮的那本,在深度上,在跟可计算性的联系上都有较大的局限,现代感也不足。所以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去读英文书......不过英文书中好的也不多,而且国内似乎没引进这方面的教材。
入门以后,把形式语言与自动机中定义的模型,和数理逻辑中用递归函数定义的模型比较一番,可以说非常有趣。现在才知道,什么叫”宫室之美,百官之富“!
胡侃学习计算机--理论之外
如果计算机只有理论,那么它不过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事实上,在理论之外,计算机科学还有更广阔的天空。我一直认为,4年根本不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因为面太宽了...... 一个一流计算机系的优秀学生决不该仅仅是一个编程高手,但他一定首先是一个编程高手。
我上大学的时候,第一门专业课时程序设计,现在好象改成了计算机科学导论?不管叫什么名字,总之,念计算机的人就是靠程序吃饭。
去年在计算机系版有过一场争论,关于第一程序设计语言该用哪一种。我个人认为,用哪种语言属于末节,关键在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当年老师对我们说,打好基础后学一门新语言只要一个星期。现在我觉得根本不用一个星期--前提是先把基础打好。
数据结构有两种不同的上法:一种把它当成降低要求的初级算法课,另一种把它当成高级的程序设计课。现在国内的课程好象介乎两者之间,而稍偏向前者。我个人认为,假如已经另有必修的算法课,恐怕后一个目的更重要些。
国内流行的数据结构书也有两种:北大的红皮书(许卓群等著,高教版)和清华的绿皮书(严蔚敏等著,清华版)。两书差距不大。红皮书在理论上稍深一些,当然离严格的算法书还差好远。绿皮书更易接受些,而且佩有一本不错的习题集,但我觉得它让学生用伪代码写作业恐怕不见得太好。最好还是把算法都code以后debug一番,才能锻炼编程能力。
汇编预言和微机原理是两门特烦人的课。你的数学/理论基础再好,也占不到什么便宜。这两门课之间的次序也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无论你先学哪门,都会牵扯另一门课里的东西。所以,只能静下来慢慢琢磨。这就是典型的工程课,不需要太多的聪明和顿悟,却需要水滴石穿的渐悟。
有关这两门课的书,电脑书店里不难找到。弄几本最新的,对照着看吧。
模拟电路这东东,如今不仅计算机系学生搞不定,电子系学生也多半害怕。如果你真想软硬件通吃,那么建议你先看看邱关源的“电路原理”,也许此后再看模拟电路底气会足些。
教材:康华光的“电子技术基础”还是不错的。有兴趣也可以参考童诗白的书。
数字电路比模拟电路要好懂得多。阎石的书也算一本好教材,遗憾的一点是集成电路讲少了些。真有兴趣,到东南无线电系去旁听他们的课。
计算机系统结构该怎么教,国际上还在争论。国内能找到的较好教材为Stallings的"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清华影印本)。国际上最流行的则是“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by Patterson & Hennessy。
操作系统可以随便选用Tanenbaum的"Operating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和"Modern Operating System" 两书之一。这两部都可以算经典,唯一缺点 就是理论上不够严格。不过这领域属于Hardcore System, 所以在理论上马虎一点也情有可原。
如果先把形式语言学好了,则编译原理中的前端我看只要学四个算法:最容易实现的递归下降;最好的自顶向下算法LL(k);最好的自底向上算法LR(k);LR(1)的简化SLR(也许还有另一简化LALR?)。后端完全属于工程性质,自然又是another story。
推荐教材: Aho等人的著名的Dragon Book: "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Tools". 或者Appel的"Modern Compiler Implementation in C".
学数据库的第一意义是告诉你,会用VFP编程不等于懂数据库。(这世界上自以为懂数据库的人太多了!)数据库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数据库实现则是典型的工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数据库是最典型的一门计算机课--理工结合,互相渗透。
推荐教材:Silberschatz, et al.,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
网络的标准教材还是来自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清华影印本)。不过,网络也属于Hardcore System,所以光看书是不够的。建议多读RFC,从IP的读起。等到能掌握10种左右常用协议,就没有几个人敢小看你了。
必须结束这篇“胡侃”了,再侃下去非我力所能及。其实计算机还有很多基础课都值得一侃,如程序设计语言原理,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等。怎奈我造诣有限,不敢再让内行耻笑。
最后声明:前后的两篇“胡侃”只针对本科阶段的学习。即使把这些全弄通了,前面的路还长......
理论计算机科学漫谈
早就答应russel的,今天有点时间,把欠债还上。
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关系有点奇怪。二三十年以前,计算机科学基本上还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而现在,计算机科学拥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众多的研究人员,在很多方面反过来推动数学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孩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这个孩子身上始终流着母亲的血液。这血液是the mathematical underpinning of 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 也就是理论计算机科学。
现代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另一个交叉是计算数学/数值分析/科学计算,传统上不包含在理论计算机科学以内。所以本文对计算数学全部予以忽略。
最常和理论计算机科学放在一起的一个词是什么? 答:离散数学。这两者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它们在不少场合下成为同义词。
传统上,数学是以分析为中心的。数学系的同学要学习三四个学期的数学分析,然后是复变,实变,泛函等等。实变和泛函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数学的入门。在物理,化学,工程上应用的,也以分析为主。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出现,一些以前不太受到重视的数学分支突然重要起来。人们发现,这些分支处理的数学对象与传统的分析有明显的区别:分析研究的对象是连续的,因而微分,积分成为基本的运算;而这些分支研究的对象是离散的,因而很少有机会进行此类的计算。人们从而称这些分支为“离散数学”。“离散数学”的名字越来越响亮,最后导致以分析为中心的传统数学分支被相对称为“连续数学”。
离散数学经过几十年发展,基本上稳定下来。一般认为,离散数学包含以下学科:
1) 集合论,数理逻辑与元数学。这是整个数学的基础,也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2) 图论,算法图论;组合数学,组合算法。计算机科学,尤其是理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是算法,而大量的算法建立在图和组合的基础上
3) 抽象代数。代数是无所不在的,本来在数学中就非常重要。在计算机科学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代数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应用。
但是,理论计算机科学仅仅就是在数学的上面加上“离散”的帽子这么简单吗?一直到大约十几年前,终于有一位大师告诉我们:不是。
D.E.Knuth(他有多伟大,我想不用我废话了)在Stanford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Concrete Mathematics。 Concrete这个词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第一,针对abstract而言。Knuth认为,传统数学研究的对象过于抽象,导致对具体的问题关心不够。他抱怨说,在研究中他需要的数学往往并不存在,所以他只能自己去创造一些数学。为了直接面向应用的需要,他要提倡“具体”的数学。
在这里我做一点简单的解释。例如在集合论中,数学家关心的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公理系统的各种性质之类。而一些具体集合的性质,各种常见集合,关系,映射都是什么样的,数学家觉得并不重要。然而,在计算机科学中应用的,恰恰就是这些具体的东西。Knuth能够首先看到这一点,不愧为当世计算机第一人。
第二,Concrete是Continuous(连续)加上discrete (离散)。不管连续数学还是离散数学,都是有用的数学!
前面主要是从数学角度来看的。从计算机角度来看,理论计算机科学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可计算性理论,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密码学与信息安全,分布式计算理论,并行计算理论,网络理论,生物信息计算,计算几何学,程序语言理论等等。这些领域互相交叉,而且新的课题在不断提出,所以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来。下面随便举一些例子。
由于应用需求的推动,密码学现在成为研究的热点。密码学建立在数论(尤其是计算数论),代数,信息论,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基础上,有时也用到图论和组合学等。
很多人以为密码学就是加密解密,而加密就是用一个函数把数据打乱。这就大错特错了。现代密码学至少包含以下层次的内容:
第一,密码学的基础。例如,分解一个大数真的很困难吗?能否有一般的工具证明协议正确?
第二,密码学的基本课题。例如,比以前更好的单向函数,签名协议等。
第三,密码学的高级问题。例如,零知识证明的长度,秘密分享的方法。
第四,密码学的新应用。例如,数字现金,叛徒追踪等。
在分布式系统中,也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例如,进程之间的同步,互斥协议。一个经典的结果是:在通信信道不可靠时,没有确定型算法能实现进程间协同。所以,改进TCP三次握手几乎没有意义。例如时序问题。常用的一种序是因果序,但因果序直到不久前才有一个理论上的结果....
例如,死锁没有实用的方法能完美地对付。
例如,......
关于死锁 Re: 理论计算机科学漫谈(6)
我简单地觉得与“熵”这个东西有关. 没有这么复杂。关键在效率:对付死锁的方法,例如死锁检测,都非常严重地减低效率,以至于得不尝失,因为死锁并不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现象。所以在全局上,一般都用所谓“鸵鸟算法”,也就是假装什么都不会发生。在局部上,例如你要设计一个访问共享数据的算法,那么你就要证明你的算法在局部上是deadlock free。至于它会不会导致全局的死锁,就烦不了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