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果真只会纸上谈兵吗

公元前260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围歼战长平之战。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有限,各国的兵力并多。然而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投入的总兵力保守的讲也有一百万,秦国五十三万,赵国四十九万,几乎是征全国之兵。

秦之统一,实属来之不易。从秦孝公变法到长平之战已有近百年,秦国由一个贫弱小国,逐渐成长为虎狼之国,历代秦王虽皆有吞吐天下之志,然而以秦国的国力,尚不足以对别国展开灭国大战。

小时候读故事书,讲到长平之战时,对两军只是轻描淡写了上。主要是讽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轻敌冒进,白白葬送了四十多万赵军。我因此一直认为,长平之战无非是秦国利用反间计,换下了能征善战的老将军廉颇,至于四十万赵军在赵括手上根本就是送人头,秦国赢的很轻松。

后来,我了解了这场惨烈战争的始末,其实长平之战完全是赵国为贪图小便宜而惹祸上身的结果。秦军本意攻打韩国,韩王为存国割上党郡给秦国。然而驻守上党的韩国军民一方面怀着国恨家仇不愿降秦,另一方面,当时列国,齐楚两大国已经衰弱,能够与虎狼之秦抗衡的只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训练出的赵国,如果能引发秦赵两大国的战争,韩国便可以利用这个空挡恢复元气,如果两国两败俱伤,韩国的危机也就解除了。

秦军的胜利实属不易,长平之战就是两国一决生死之战,两国实力相当,且皆是倾国之兵。所有人都预言此战非血流成河不能止,这也是廉颇一坚守不战的原因,廉颇久经沙场,老成持重。没有必胜把握绝不轻易冒进。由于廉颇的防守滴水不漏,秦军没有可乘之机。本来赵人以为秦军攻不破壁垒就会退兵,但没想到秦王竟然举全国国力硬扛,两国对峙三年,国内粮草供应都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秦国国力到底强于赵国,秦王下令开山修路,把蜀地的粮食运出来,秦王宫的人皆食粥,粮食运到前线。反观赵国的情况,情况远不及秦军,军中几乎断粮,后勤保障远不及秦军,赵军更加耗不起。世人皆言赵王昏聩,临阵换将。可在我看来,这一做法也实属无奈,如果赵王不认同廉颇的治军之才,又怎会用廉颇为将在长平耗时三载。赵军当时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和秦军决战,耗不起,又退不得,而且赵军多骑兵,善打野战。赵括的思路就是两军长期对峙,必然心生懈怠,此时赵军突然出击,秦军必然措手不及,可以说这个思路还是比较正确的,而且秦军也确实招架不住,证据就是白起换掉了王齕,也确实可怜赵括第一次挂帅就遇上了战神武安君,被六国人称之为杀神的白起,我们每个人第一次做某事都缺乏经验,不论赵括是否有才,第一次上战场总是缺乏经验的,突然将这样一场两国国运相赌的战役交给他,对手还是白起。白起带领着秦军每战必胜,杀六国士兵不下百万。换句话说,那些有幸与白起生于一个时代的将领没一个打的过他,本来廉颇和白起,这两个杰出的将领会在长平见个真章,可惜事与愿违。如果赵括打赢白起我们就称他为名将,如果败了我们就把他贬的一无是处,纸上谈兵,这为免也太不公平了。

尽管如此,白起赢的也不轻松,秦军自身也是阵亡过半。赵括最后以身殉国,虽不能以一代名将载入史册,但也不失为忠臣良将。

你可能感兴趣的:(赵括果真只会纸上谈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