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 之 笔记

课堂笔记 提升学习力 之 笔记

一、 笔记是什么?

笔记是信息在你大脑里存储的样子。两个比喻:禅房(物少、整洁); 只剩叶脉的叶子。

二、 关于笔记的普遍问题:

- 笔记记得认真,但很少拿出来看

说明你所学的还没转化成你自己知识结构里的一部分,没能知行合一。过段时间就会忘了。

学习力一环扣一环,前环是后环的基础。读书是收集信息,像买菜;笔记相当于如何烹调(如何选择信息输出的方式);写文章相当于创立自己的菜式。菜做不出来,其实也跟书没读好、信息没收集好有关。

- 笔记越积越多,抄了很多,成了负担

问题的症结在于把摘抄与学习笔记混为一谈。摘抄很多,相当于买了很多菜,但没用菜来烹饪,没做出一盘菜来。摘抄很多,反而成了负担。

- 边读或边听边记,最后发现听没听好,读没读好,记也没记好

读书或听课很怕被打断,因为大脑处于一个流畅的思绪里。读&听的时候应全神贯注,尽量不要漏掉信息,掌握好一个全盘连贯的信息。可以拿笔勾画,但不必停下来记录。不然,效率低,效果也不好。

- 要点记下来了,但画不出结构

本质上还是没有理解,不能在你大脑的地图里把信息概念一层层放到合适的位置。信息在大脑地图上的位置比具体这个概念如何用文字描述更加重要。

- 手写还是打字

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还是会受制于它固定的形式,不如自己舒服地手写,形式不拘,还可以有自己的创新,顺便也是一个练字的途径。动过手,内容也比较容易记住。

三、 笔记的功能以及如何训练

1. 记笔记是一个帮助你把信息整理、打包、归类、定型的优化大脑和精神空间的过程。

有时,它也可以成为帮助思考的工具——复杂问题想不清楚时,写 画一通,慢慢就清晰了。

笔记用得浅是记录,用深一点是输出,更深一点是推演的方式。

最初,摘抄等内容是原材料;

之后,打包,整理,合并同类项 —— 信息精华化;

最后,以一张A4纸大小的篇幅,规整,定型 ——浓缩而系统。

2. 记得少比多强,但信息抽取得精准比较难。

记笔记并不是把知识变更多,增加负担;而是需要把精华的信息抽取出来, 之后还要去验证

我们的脑容量总显得跟不上——任何一个观点,正反观点都能成立,都可以自圆其说,那这些厚重的复杂的信息就需要整理打包,变成了压缩包,就能优化大脑空间。

最初从摘录中粗提,然后再把精华萃取出来。

每一个概念,相关的概念是什么,在逻辑网的哪个层级和位置,这些比具体的文字描述更重要。

3. 输出笔记的目的,是还原思维、反推文字形成的过程:

写一篇文章的思维过程:

首先, 有一个意图/意象 ,然后, 产生出关键词, 再延伸出句子,之后段落,最后文章。文章跟文章相连,还能生长成一本书,甚至一系列书。

做笔记,就是反推这个文字形成的思维过程,回到最初的关键词、意图/意象

笔记介于读书和写作之间,如果脑子里是一盘散沙的逻辑状态,整理不出来笔记,肯定也写不出好文章。

4. 训练笔记能力的关键:最终一定得浓缩进一张A4

一张A4纸的全貌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图片而不是文字的印象,便于大脑存储和记忆

这么做,也是要“强迫”自己看到所接触知识的全貌,而不是单拎出局部、细节,就以为学到了。

很多人的学习问题就在于只满足于局部信息。局部的信息可以有不同的层次,而从不同层次“成的像”会出现互相打架、彼此矛盾的现象,这是因为局部的信息缺乏一个上下文的逻辑体来支撑和限定从做学问的角度,只有完整、系统、层次清晰地看待事物,人才会避免偏见、狭隘、傲慢,才会比较宽容,有更大的视角。

打包、整理、归类、定形,每一步都要独立训练。

系统工程做得好,其实是最省力的。

学着做起来吧。最开始一定是吃力、有负担的。但慢慢地,当你能把模糊的思维系统在纸上变得清晰的时候,你会爱上这种系统地记笔记的方式的。

(暄桐教室线上课    老师: 林曦)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力 之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