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有“识”

语文教师要有“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韩愈在《师说》开篇强调“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师有“识”,才能传道受业解惑。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有“识”,“识”是语文教师的骨骼和灵魂。“识”从何来?我想,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读才有“识”。“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必须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有阅读能力,有鉴赏水平 。语文教师应该是“杂家”,不然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要读古今中外名著名篇,浪漫的作品启示我们语文天生浪漫滋养性灵方能拥有兰质蕙心,现实的作品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历史关注现实学习立足当下的智慧。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包罗万象,虽不能通,但也要涉猎了解,开卷有益,让我们博学多识,驾驭课堂游刃有余,使人生丰富多彩。网络书籍的阅读是传统文化阅读的有效补充,了解网络文化,搜集网络热词和网络信息,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增强前瞻意识。语文教师更要潜心研读专业理论书籍,这样才能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做一个有专业素养,有理论修养的智慧型教师,上得厅堂——钻研学术,下得课堂——教学实践,有理论高度,有实践支撑,有自己的百花园,这是大语文教育的使命使然,这就是语文教师“识”的理想境界。只有有“识”的语文教师才能博古通今旁征博引,才能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才能让学生信服,亲其师,信其道,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基。我们虽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有努力的方向,能读才有“识”,唯有朝着目标竭尽全力,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二,能写才有“识”。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阅读是输入,品读是营养,阅读让人丰富,阅读与写作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这里,我想借用全国优秀教师陈宝贵的观点:“以生活为基点,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求真求美为双翼”“写作便是嗟叹,是咏歌,是舞蹈,是生命的渴望”,只有语文教师能写、会写、写好,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爱上写作,才能使学生愿写、能写、会写、写好,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语文教师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来描绘生活,歌咏生活,那么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和启发,从此开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创作出反应真实生活的佳作,我在做这样的尝试,我的学生在我的熏陶中开始写作,效果很好。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写下对所学课文的赏析文章,可以写下一部名著或一篇文章的阅读感悟,分享给学生,有效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师生的写作互动中,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师能写就有“识”,只要认识到位,只要做到实处,大语文写作教学就可以有效开展,就会在当下写作教学屡屡陷入困境之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有“格”才有“识”。“格”就是品格,更是格局。余秋雨说过:“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在社会生活中,你拥有怎样的格局,就会拥有怎样的命运。只有具有大格局的人,才能有开阔的心胸,才不会因环境的不利而妄自菲薄,更不会因为能力的不足而自暴自弃。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有宽广的胸怀,有容人的雅量,有启人心志的睿智,那么就一定会凭借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大格局的人。一个人语文教师如果书越念格局越小,书越念境界越低,书越念心态越糟,那么这样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培养出心态阳光,目标高远的学生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一筹莫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碌碌无为,混天度日,那么他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人只有不断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不断去扩大自己的思维格局,才能有“识”,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拥有大格局的人才。

        总之,一个语文教师只有能读、能写、有格,才能有“识”,才能培养出能力超群,品德高尚,拥有大格局,传递正能量的新时期国家栋梁之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教师要有“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