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不妨从行动开始

“我们身处‘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世界之中”这是石田淳先生《从行动开始》自序部分的第一句话,一下子吸引了眼球。

始终相信,人来到这个世界,无论再有多少爱你、关心你、可以让你依赖、能为你分担的亲人、爱人和朋友,归根结底,你还是孤单的,要一个人来一个人去,很多事也必须独力去承担。更多时候,人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行动是这个单独的个体与自己,与他人,与生活,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所以我们常说行动为个人打上标签。

那么,“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是一样的吗?很多人都会摇头,不可否认的这两者之间很难完全对等。可一旦差距巨大时,我们往往容易产生焦虑。

这样看来,焦虑产生的原因一目了然。我们都知道问题时只要解决问题就好了,但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总觉得无从下手,总是抗拒现状却不知道怎么改变。所以越来越多的诸如“本该拼搏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心灵鸡汤出现。并不否认鸡汤里的养分,可什么叫做“做得太少”,鸡汤语录到底没有给出可行答案。我想这一点就是心灵鸡汤和行为管理科学的最大区别。

书的全名叫做《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书中石田淳先生从原因、习惯及自我认同三大块具体介绍自我管理,书中有非常多的事例和调节方法,可操作性极强。

一、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

人为什么难以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事业有成,家庭和乐,身体健康,魅力迷人……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那么幸运,这些愿望无法随心所欲实现,更无法随心所欲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时光在身后赶着我跑”,跑着跑着自己开始大口喘气直呼“受不了”,如此反复,最后自暴自弃。

针对这一现象,石田淳先生特别强调“在我们的人生中,真正能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明明你的方向是在向前跑,没有任何“不行”的地方,却做出了“自己不行”的判断。

因此,在这个章节中,他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就算意志薄弱也可以使行动习惯化(两者并不矛盾)。

2、行动的积累可以带来“好的结果”。

3、人类的认知常常与事实不符。认知可以由情绪操控,而行动却是骗不了人的。

4、“积极的态度”不配合行动只能成为空谈。

5、前提条件不是重复行动的理由(所以不要为突发状况找借口)。

6、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想一下子实现目标,却忘记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并非朝夕)。

7、每个人都带着“偏见”,我们无法理性看待自己,所以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偏差”。

8、过于在意“损失”就会失去“可能性”(给行动多一些的调整空间)。

9、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人”。

二、习惯作用知多少

在这个部分里,石田淳先生分四个章节“解除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小心你‘深信不疑’的陷阱”“从小习惯开始”“避开陷阱”进行了介绍。

不要忽视习惯的力量,一个习惯乘以几十年产生的是计千计万的影响。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往往是因为他们把优秀当成了一种习惯。

在习惯部分,石田淳先生举了非常多的日常事例,比如:冲动,随波逐流,暴饮暴食……而每一个事例部分,都给予了相应对策,改变环境,换位思考,数呼吸,弹皮筋……

他教我们不要沉浸在失败的过去,人类任何时候都可能改变,多多关注“现在”,树立自己的目标,让每天的压力“可视化”,化整为零,分清“应该做”和“想要做”……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新行动‘从三开始’”。

改变现在的自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地行动,就会像刷牙一样逐渐养成习惯。“行为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当能熟练掌握这三个内容之后再做别的事。

想学英语,每天只需记三个单词。

想养成运动的习惯,每周只需要运动三次。

……

这样来看,行动是不是就很简单了。“从三开始”可以很好规避自我勉强碰壁后带来的自我放逐。

三、自我认同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讲的就是自我认同,事物会朝着自己所想的方向发展。最后一个章节,石田淳先生介绍的就是“认同自己”。在这里,他教我们简单思考,明确人生是一种由行为确立的必然就可以了。

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的累积,如果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其中必然存在着某种原因。找到原因后,不要后悔和失落,改正即可。保持简单思考,专注做事,这就是自我管理的科学。

最后分享提高“自我效能”的四个关键:

1、自己成功的经历

2、替代性经历(看到别人成功,认为自己也能成功)

3、语言说服(“你能行”)

4、情绪和生理的变化(由成就感和喜悦导致生理状态产生变化)

最后的最后,希望所有读者如同石田淳先生期待的那样“在放下这本书的瞬间开始行动”。希望所有坚持着的,期待着的都能因为自己的行动而蔚然成林。

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不妨从行动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不妨从行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