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用理科生思维改变世界】

看完了2017年的第二本书。《万万没想到:用理科生思维改变世界》。

果然越是这种非小说非故事类别读起来用时越久。每篇都有一些思想与理论,当然,有的看的兴奋有摘抄之欲望,有的则纯属长长见识略过概读一遍便不管了。总体来说,该书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作者抱着严谨的理科思维解读一些事,也巧妙的觉得可爱或有趣或者愿意发出“真知灼见”的感叹。

印象较深的:

1.人的两种判断机制。

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

乍一看来总想美化一下自己,好像我会是使用“科学家机制”做判断的人一样,然而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更容易接受那些符合我们已有观念与看法的理论。具体的例子就不提了,也着实不太容易立马想出来,但谁敢否认这句话呢?可以在生活中任何下判断表达结论的时候来想一想这个问题,自己到底是什么机制?或者说更多运用的是哪个机制呢?

2.损失厌恶

人们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定律,叫作损失厌恶。

关于这个还有神经学家专门做了实验,发现在人大脑有一块区域被称为“杏仁核”,在提到负面词汇时,这块就会产生反应,也就是人对于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超过正面感情。因此,坏比好更重要。正如生活中经常发现的,帮一个人好几次忙但只要有一次拒绝就很可能给那个人留下你不怎么会帮他的印象;尤其很经典的是那个“朝三暮四”的猴子的故事。还就像工作中,有些机会不太愿意去争取,就是因为害怕失败或者怕留下不太好印象之类的拙劣的理由。冒险精神并不是太多人真正拥有的,有些人即使有也很容易因为可能产生的损失而放弃迈出那一步。于是,野心家很少,成功地做出卓越成就的野心家也同样很少。

忽然想到一个非常好玩儿的案例来印证损失厌恶。蚂蚁森林里,由于我的手机现在不能记步,所以自己这边每天产生的能量极其的少。以为我会每天7点守着偷大家的吗?并没有,反而我已经没了什么兴趣,非常偶尔登录一次也是给别人疯狂浇水,原因是已经不指望自己再养成一棵树了干脆把能量都转赠他人。关于这个曾经和戴提过,当时我就说相比起早上盯着偷别人的,我更多的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想一想,这就是典型的相对于可以“得到”更在乎自己的“损失”吖。

3.刻意练习

①、只在学习区学习

②、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③、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④、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能够提升水平的当然就是刻意练习,而不是其他简单的重复,这大概也正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吐槽题海战术多么无知鸡肋但事实上每个学习好的人都曾使用这个战术,譬如我,因为不是在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进行有效的刻意练习,正如高考前因为英语完形填空最容易失分,我便专门买来一本书,每天练2-5篇,每篇都对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高考时英语果然发挥不错。虽然现在也被丢掉了。

关于学习区,是介于舒适区(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与恐慌区(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之间的一个领域,在学习上、技能提升上应该如此,其实在生活中、在职场上人也该这样去要求自己,时刻的提升自己才能保证不被淘汰。

关于反馈,真正有效的反馈不是来自自己感觉,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尤其学习里最容易得到的反馈就是数字化的成绩,能简单明了的反映出你每一模块的学习效果。在职场中的我,能够得到的反馈就是最后那个率以及领导进行的评级,但要耗时太久才能看到结果了,并且没有针对性的改善点,所以只能依赖平时的自我反思以及与他人沟通才行。

以上,就是所有想说的话了。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万没想到:用理科生思维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