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到一个月的Magic,凭什么值4000万美金?

题记:这是一家神奇的YC公司。

---以下为正文---

我属于“现代生活里不能自理”的懒人。

订机票这类事情,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流程。我必须要上各种网站搜索特价机票,对比哪家机票更便宜更靠谱,然后下单、支付。工作安排一多,这种琐事显得特别累赘。于是有一天我对旁边的小伙伴说,要是有个经纪人帮我打理这些事情多好啊!小伙伴白了我一眼说,又不是明星,哪来的经纪人。

这么啰嗦的铺垫其实只为了引出一家名叫Magic的创业公司。在这两天YC DEMO DAY项目精选里,你或许已经见过这个名字了。他们做的事情介绍起来很简单:把你想要的东西短信发给Magic,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剩下的所有事情它都会帮你搞定。

就是依靠这么简单的模式,这家刚诞生不到一个月的公司,在YC亮相两天后,就拿到了红杉领投的1200万美元A轮融资,他们的估值据说已经达到了4000万美元。更神奇的事情在于,Magic团队原本在做的事情是一个“智能测血压”的创业项目,做了两个月之后觉得前途渺茫,然后他们一拍大腿,Magic就冒出来了。

What the FXXX?这样也行?没错,我跟你一样感到神奇。

不过我认为Magic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么两点:

1、为每个人提供按需式秘书服务;

2、舍弃应用,回归文本形式的短信界面。

先解释第一点,按需式秘书服务。

你可以发短信给Magic说,我想送束花给我女朋友,至于选什么花好、怎么送这些问题你都不用管,只要对Magic回复给你的账单没有意见,剩下的事情就都交给了短信对面的Magic人工服务。除了送花、订机票,外卖、购物各种生活琐事都适用。这种私人助手做的事情,换个职业就是经纪人、秘书之类的角色了。

当然,给每个人配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秘书是不现实的事情。因为秘书这种资源相对用户数量来说明显是不够的。这个社会里从来只有偏上流的精英阶层才有能力享受这种服务,高官配秘书、明星配经纪人、商业精英配私人助理。

Magic的智慧在于,它用“按需”的模式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你无法拥有一个全天24小时秘书,但是当你需要服务的时候,Magic就能为你分配一个秘书。这样一来,秘书这种资源就能更有效的调度和利用起来。

第二点,短信。

Magic为什么不开发一款专门的应用而以短信作为服务的入口?

我的判断是,短信是绝佳的文本UI。

一方面,短信显得更私密,更有人情味,而这一点恰好契合了“按需秘书”这样的概念。另一方面,文本是迄今为止人类与机器之间最舒服的一种交互方式。这方面的观点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当人们需要为了一种服务而下一款新的应用的时候,应用本身就是一种累赘。短信像是为人们提供的一种应用上的应用。

正是这两点让我看好Magic。不过,让用户越省心的同时,也意味着服务商要承担的事情越多。Magic这么“重”的服务真的能运作得起来吗?

Magic目前与Postmates、Eat24、GrubHub、Instacart等物流公司合作,它把用户想要的东西交给其他合适的服务商去搞定,解决的其实是「提取用户需求」到「具体需求得到满足」这个中间过程的事情,例如搜索和下单。剩下的采购、物流,则是合作商家的事情。这样看起来,这个模式不会太重。

并且,Magic现在提供的其实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秘书服务”。你会发现大部分还是快递之类的标准化商品服务。对于那些非标准化的东西,比如按摩这类需要和商家具体沟通的服务,这种方式就不太合适了。

不过我认为他们会朝着非标准化的服务方向发展下去,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现有的标准化服务。原因是这样:

人们起初需要亲自出门去买东西,然后出现了互联网、有了各种电商和应用,用户只需要搜索、下单、支付,就可以坐等快递上门;到了现在,Magic让人们省去搜索、下单的过程,你有什么需求直接帮你搞定。这一个过程中人变得越来越懒,下一步让人更偷懒的方法就是覆盖非标准类服务、利用数据和算法做个性化推荐。整个过程演化的趋势是,服务越来越“主动”,用户越来越“被动”。

Magic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服务发展的这种趋势是不是跟信息很像?从搜索引擎的主动获取信息到如今移动端推送为主的方式,信息也在由被动变得主动。比信息更复杂的服务,看起来也正跟着信息发展的脚步前进。想象一下,未来也许能像订阅公众号那样去“订阅”一家餐厅?

目前,Magic已经支持了整个美国地区。他们现阶段主要应该还是利用人工的方式来处理用户的短信,当规模升级之后,服务压力增大,可能需要考虑人工配合上数据分析、算法调度等科技手段来运作整个服务。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立不到一个月的Magic,凭什么值4000万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