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全福

樊全福(1933—2011)

祖籍山西省稷山县樊村,河北省高邑县西关村人,育有五子一女。

自幼就读于东关村小学(注:解放前樊家祖宅所在位置隶属东关村),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于194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高邑县第一高级小学,简称“一高”,1949年学校更名为高邑县完全小学,简称“完小”。在这里,他有幸加入了六班的大家庭,更是有缘结识了恩师任文甫老师和李培英等多位挚友。

任老师毕业于保定省立中学,博学多才,教学经验丰富,针对六班学生年龄偏大的情况,他一直采用表扬先进、鼓励后进的方法,即使批评学生时也是循循善诱讲道理。六班很快被评为全校模范班集体并保持到毕业。言传身教的老师和积极上进的同学影响了樊全福的一生,他也是从那时学会了软笔书法,每年春节为族人和乡亲书写对联。

1950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高邑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县教育局分配至北蒲底小学任语文老师及班主任。该村距县城的家有20余里,在当时也没有交通工具,上下班全靠步行,于是他一个月仅回家两次。每次回到家,总要先去给父母请安问好。三年后调入西良庄小学任语文老师、体育老师及班主任,一个月回家四次。

无论是在北蒲底小学还是在西良庄小学,他都时刻谨记恩师教诲,教学中严谨认真,生活中关爱学生,他所任教的学科成绩优秀,所带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模范班集体。据当时就读于西良庄小学的石良庄学生郑德隆回忆,樊全福老师既有严父的气度,又有慈母的情怀,尤其樊老师常教育他们爱国孝父母、诚实守信用的话至今还影响着他。郑德隆介绍,他能够几十年毫无怨言照顾患病的母亲和中年时不慎从梯子上摔下导致行动不便的妻子,都是因为樊老师的教育。

1959—1961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父母年老,子女众多,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有吃饭已成为一种奢望。眼看妻子无力维持,而自己微薄的工资也只是杯水车薪。尤其是一天下午,年仅8岁的次子从城里独自一人步行到西良庄小学哭着说“饿”时,樊全福毅然辞去自己心爱的教师工作,回到西关村务农。他白天在农田里劳作,晚上到生产队砖窑上加班洇窑。砖坯烧红后,需要用水洇后才能成砖,可当时没有上水工具,只能靠人用扁担挑水。这种活儿不仅累,还很危险。窑高约3丈,坡又很陡,稍有不慎可能摔下去或引发爆炸。为了家人,再大的风浪他都要勇敢面对!

只要一闲下来,他就开始接各种体力活儿,有时推小车在县里给各个地方送砖挣几角钱的运费。有时要备上干粮和凉水,带着长子或次子,推着小车往返于宁晋等周边县运送农药、木材等物资。夜里十二点出发,天明到达,顺利的话一两天,遇上推车损坏、下雨下雪或收货方管事人外出则需要等上三四天,这一趟可以挣2元钱。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是未到用他时!

1963—1968年,先后担任第二生产队会计和西关村会计,他尽职尽责,廉洁自律,账目务求日清月结,同时还协助生产队长和村支书完成其它工作。

1969—1972年,被西关村委派带领本村十几名男丁到火车站做短途搬运工,即在站台往火车上装卸运输货物,那段时间每月可挣20多元。

1973—1976年,在农机修配站任会计及技术修理工,他工作积极热情,友好对待八方来客,尽心帮助顾客解决各种困难。

1976—1993年,孙儿辈都陆续上学了,可是儿女们各忙自己的事业,于是老两口从零起步向外地师傅学习,创建了一个小吃摊,主要经营牛肉荞麦饸饹面,因为主要是供中午放学的孙儿们吃的,所以卖给顾客一碗只要3角钱,再加上饸饹面的味道鲜美,每天的客人络绎不绝。

1993—2010年,在西关村化工厂从车间工人升任车间主任,后转任厂办公室收件员,厂后勤工,工作之余仍然去厂里装卸货挣钱,或者晨跑锻炼身体,那时他已经六七十岁了。苦难早已远去,可他仍然要去体验苦难,忆苦思甜,人最不能忘的就是本心,人最应该牢记的就是使命!

总观樊全福一生,

为自己而刻苦学习,勤奋进取;

为学生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为家庭而弃文从田,负重前行;

为子孙而拜师学艺,生意兴隆;

为人生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真的勇士,当是如此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樊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