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喀斯特地区因溶蚀、冲蚀形成的近似水平的洞穴,深度不超过10米,一般分布在河谷两侧。
仅高青地区,有人家居住过的岩洞有几十处,分布在翠峰、九龙、仙凤三大峡谷。
岩洞背风,冬暖夏凉适宜居住。人类居住岩洞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
我家住龙台村七社(原新店村一社),地名“瓦房”。附近不到300米的岩洞,老一辈叫它“岩阡湾”,连同岩洞前的几亩坡地,成为队里的通用地名。只要说“岩阡湾”,就晓得是那岩洞和那片坡地。
我的爷辈,父辈们在岩阡湾住了好多年,直到后来建了瓦房。
岩洞前,几十米高的瀑布飞流直下,响声震天。旁边有大水缸,楠竹划成两块,打通竹节,直接引水入缸。美不美山中水,入口清凉甘冽,沁人心脾。
洞深约三米,曾有屋顶,外墙,竹楼,有天然的二层三层的石铺,铺上谷草直接当床用。
岩洞不算大,但生活区,住宿去,养殖区是分开的。因为常年柴火做饭,冬季烤火,生活区的岩壁都熏得黑黢黢的。
父辈们住进瓦房后,岩阡湾曾一度被当作生产队的“苕仓”,窖藏队里来年的红苕种。直到队里新建了新式的苕仓。
宽大的岩洞就是我家的仓库了,平时不用的农具家什,以及木料,柴禾、谷草、包谷柴堆得满满的。
最中间的还是留作窖藏红苕,深挖土坑,放入谷草,堆上红苕,又加一层厚厚的谷草,在铺上厚厚一层干燥的泥巴面面,可以保证红苕不被冻坏。随时让家猫过来巡逻,不让耗子有机可乘。
小时候,岩洞就是我们姐弟仨、堂哥兄弟姐妹和附近孩子们的乐园。大人没看到娃儿,冲岩洞吼几声,玩儿的不亦乐乎的我们很不情愿的蹭回家,生怕屁股先进屋(臀部挨打又叫吃笋炒肉)。
猪草牛草割好了就在岩洞掏“地牯牛”、“地乌龟”、“篦虱子”,牵“黄丝蚂蚂”,看蜘蛛织网,用竹篾圈蛛网捕捉丁丁猫(蜻蜓)、叽喳子(蝉);竹林里捉笋子虫,捡竹荪菌;河沟里抓“盘海”;办嘎嘎酒;用棕叶子,谷草,簝叶编各种小玩意儿,甚至偷偷学着打草鞋。嘘!我打的草鞋那叫一个丑,没法儿穿!
岩洞周围,楠竹,茨竹,水竹,苦竹,金竹,斑竹,簝竹,争先恐后拼命生长,绿油油一大片。雨天望下去,似一片绿色的云雾。
爸妈手巧,竹编各类家用的背篼,箩篼,鸳篼,筲箕,刷把,扫把等。带着我们姐弟编围席,晒笕。除了家用,还交给高青供销社卖钱(早些年可以顶工分分口粮)。
那片竹林,顽强的生命力,超常的繁殖力,让我感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村里比我家岩洞大的有好多个,瓦厂岗李家岩洞,三陌阡岩洞,新田湾张家岩洞,胡家岩洞,徐家岩洞,杉树湾岩洞等等。
生活条件好了后,各家筑了新房子,居住多年的岩洞无一例外成了自家仓库。
山里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的木材,竹材,竹笋,药材,菌类,河里的鱼儿,盘海,都是我们的宝贝。
自从退房复垦,我好几年没回去过了,前几天堂弟一家回去上坟,拍了好多照片。
我的岩洞可安好?
悠然蜘蛛上着网?
梦里瀑布白练飞,
风吹竹林沙沙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