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二次拆,拆书训练营

R: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他给初学者介绍了几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根据当代媒体的标准,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他建议读者先量好自己的身体尺寸,然后与照片上的美女或帅哥的尺寸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这个练习实现了它的承诺: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此时,我们的心情极为低落。可是,翻到下一页,我们发现,第一个练习仅是热身运动。既然形体美不是特别重要,格林伯格现在请我们比较要紧的事情:成就。他从电话簿中随机挑出几个人让读者进行比较。他声称他看到的第一个名字是大音乐家莫扎特。格林伯格列出莫扎特能说的语言以及他在少年时期的主要作品。他接着建议读者想想他们现在的成就,然后和莫扎特十二岁时的成就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I:比较,并非一个贬义词或褒义词,比较本身不会让你产生挫败感或者优越感;让你产生各种感觉的是你对比较的结果的主观思维处理。比较可以让你准确定位,可是不能正确处理比较的结果容易让你产生心理失衡,或得意或失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只是比较了事物方方面面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侧面,并没有对齐进行全面的比较,此时的比较的结果也会造成对事物认知的偏差。因此,我们不要把比较的结果作为定论,而是看成一个可以去改进的方向,也行你所期待的事情会往好的方面发展。

A1:我们部门有两位同事,性格迥异,做事方式完全不同。我让A同事去发送样机,A同事会把处理的结果告诉我:发了几台,没发几台,剩余没发的怎么办。而另外一个B同事,每次发样机回来都会把他发样机的整个过程从头到尾讲一遍,我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发了几台没法几台,还要自己告诉他没发的怎么办。刚开始我对B同事非常不满意,觉得工作拖沓,叙事啰嗦。后来在文字处理方面我又发现了B同事比A同事更能沉住气去仔细分析,理出其中的头绪;从那以后我对他们两个的分工有了不同的侧重点,他们处理起来更如意,我对于结果也会更满意。当然为了他们个人的发展,我也会给他们不同的工作,让他们离开他们的舒适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提高自己。

A2:在生活中,我们也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去比较。当看到别人的孩子在人前落落大方,表现的多才多艺时,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还这么怕生害羞;当看到别的孩子学了钢琴,舞蹈考级时,会觉得自己打孩子还在原地踏步;当别人的孩子学了英语,切能熟练背诵加法口诀时,会想自己的还在算10以内的加法口诀还会出错。这时,先不要去批判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哪怕心里也不要这样想。先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如别人一样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有那么多的陪伴。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天天陪在孩子身边,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况,那么就在能陪伴的时候多一点关怀,不要再把孩子交给电视和平板了。在能陪伴孩子的时候,陪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游戏,从一加一开始教孩子学习,哪怕每周只能学一点,坚持下去孩子会还你一个惊喜。

@拆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第二次拆,拆书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