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育全程规划》摘抄

    所以,大家常听说:“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而所谓“语文”,虽然包括“语”和“文”,但主要还是指“文”而言。因为“语”的能力的强弱,大家都差不多。但是“文”的能力的强弱,就差别很大。而且“文”好,可以提升“语”的内涵。所以,我们如果称赞一个人很会讲话,说他口才好,很关键的部份是由于他的文化教养高,而文化的教养大部分是从文字的阅读而来。所以,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是一种文化心灵的表现,而文化心灵,是比我们自然的、感官的发达更加的复杂。更加的复杂,就更有教育的意义,尤其在脑神经还在发展的时候,你有文字的学习,可以促进脑神经更进一步的发达,所以文字的学习使一个孩子比听音乐、看美术,还要更加聪明。文字的学习,从识字开始。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识字?一向有非常大的争议。我们现在的体制学校,是六岁开始学,我们现在可以问:是六岁吗?大家想一想几岁可以开始学文字?告诉各位,最简单的答案是──眼睛张开就可以学识字了。怎么学?一个孩子用眼睛看到字和看到图画不是一样吗?所以先把字当图看。等到他渐渐有辨别能力的时候,他就能够辨识个别的字形,等到能够把字形跟声音联合在一起的时候,他看到这个字就念出声音。这能力是什么时候就有呢?依照李白认识“之无”的故事,人类大概出生五六个月,就有了辨别字形的能力。如果常拿两个字给孩子看,他虽然还不会讲话,但是他可以指出来,因为他已经能把字形和字音结合起来了,至于要他把声音念出来,可能要一岁多。所以,理论上,应该在出生以后,就给孩子认字。提早认字,不仅提早增进脑神经发展,并且可以提早阅读;提早阅读,就提早吸收知识;知识量越多,脑神经发展越良好,而且知识量越多,将来知识的累积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判断的能力,也就是整体学习能力、创造的能力。所以要一个孩子学习能力强,不仅要他的脑神经发达,还要脑神经能够统合运作。

      能够统合运作,认字是非常重要的训练,认字以后的阅读,更是重要。所以,这几年来,我建议,至少两岁到两岁半,就可以开始给孩子“读书”。所谓“读书”,是什么意思?就是看着字而读。在胎儿,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只能够听,等到他一岁多了,他能够开口讲话了,就可以带着他念。什么是念?就是他只模仿声音,大人念一句,他念一句,或者CD念一句他念一句。念是先把声音听进去,在脑子里转一圈,再模仿听进去的声音讲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训练,有重大的教育效果。到了两岁多,他不只是能够跟着念,他已经可以看著书跟着念,就是开始“读书”了,这时,不只耳到口到,还要眼到,教育效果就更好了。而且读多了,声音能够跟字形结合,无形中,顺便就认字了。认字多了,就可以阅读了。

      我们教孩子跟着声音念书,更进一步教他看字读书。念什么书、读什么书呢?现在体制是让他念白话文、读白话文。什么白话文?就是他懂得的文章,这也是受杜威“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论的影响。现在,我们想一想,是不是一定要念、读这种文章呢?我们可以不可以改变另外一种想法呢?什么想法?我们让他念有高度意义的文章,而不必急着读跟生活结合的浅度的文章。因为浅度的文章,对人类的知识和整体思考力并没有良好的效果,最多只是认得那些字。而高度意义的文章,也有字,他也能够认字,而那些文章,存在他心里面,可以作作为一生文化以及文学素养的基础。语文能力的习得,是从不懂,学多了就懂,例如讲话,是从不懂,一直听啊听啊讲啊讲啊……听多了,就懂了,讲多了,就顺了。文字也是,从不懂,一直学一直学,学了很多了,把这些非常高深的文章读多了,他的生命日渐成长,他也就渐渐了解其中的意义。从什么地方了解起呢?从他能了解的那一部分开始了解。而他能了解的那一部分不是我们能规定的,不是教育学者们能安排的。现在全世界国家的教育部请学者来,要他想一想,我们孩子第一句话学什么,第一课学什么,一年级学什么,二年级学什么……这是在残害人性啊!因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密,人的生命先了解哪一句话,这是人类不能够猜测的,现在让全国的孩子都同步认那些字,读同样的文章,这不是在害人是什么?所以各位,不要把生命看肤浅了,不要把生命看成计算机。所以我们应该给他最高度意义的东西因为低度意义的东西,不要学就会。我认为对于教材的选择,有一个最重大的原则:“他自己会的就不需要教,他不能自己学的才须要我们教!”他不会的是什么意思?是高深的东西。高深的东西我们教了,久而久之,他自己有自己的领会,他一有领会,对那些低浅的东西,自己就会了。所以我们的教育要注重笼罩性,我们只教高的,就笼罩低的。学那些低的,等于是浪费时间,因为不学也会,或是过了一两年不教就会了。现在我们所教的是:他不学就一辈子不会,乃至于几辈子不会的东西。所以,我们教他“读经”。什么叫“读经”?听是听经典,念是念经典,读是读经典。

《读经教育全程规划》摘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经教育全程规划》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