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风流千古,“七步成诗”亦枉然

原创: 早点 


建安文学,以“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光辉一笔,史称“建安风骨”。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的《蒿里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的《观沧海》)。

两首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或直抒,或想象,无丝毫造作之意。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告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的《燕歌行》)。在动荡的年代里,写出了被迫分离他乡的男女的内心怨愤与惆怅,“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王夫之)


“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谢灵运),子建正是曹植,他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之一的《洛神赋》中不乏经典,“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蛟若太阳长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诗句中作者运用的手法是反复比喻,阅读时,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倾情描绘了洛神的容貌、身材和行动之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世上有些事,不要听,听着听着就会痛心。曹植《七步诗》那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千百年来,成为了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警示语。这首诗来自《三国演义》,听起来七步成诗的故事觉得有些夸张,却道出了曹氏兄弟间为“立嗣”而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确是事实。无妨翻阅下历史,为争权夺利兄弟间把亲情搁在一边相互碾压的惨剧不胜枚举。但曹氏兄弟的矛盾,岂止一首“七步诗”可以道尽的?


曹植一向率性而为,不自雕励,“行驰道,出司马门”。 是不是不作死就不会死?曹丕则是善于“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就是说他善于掩藏真情笼络人心。建安二十五年,在立嗣之争中,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等大臣的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曹丕即王位后,杀了曹植的友党丁仪、丁廙和他们家中的男子。曹植和诸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暗承曹丕的意旨,举奏“曹植酒后叛逆傲慢,要挟使者”。主管官吏请求治曹植的罪。其实就是曹植平时一场酒后闹剧罢了,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更谈不上犯下什么大罪了。还好有太后在,最后曹丕才没有治罪他的兄弟。从此,曹丕对曹植严加防范和打压,甚至曹睿(曹丕之子)继位后也没有一丝一毫放松对曹植的限制。在曹丕父子把持十二年的曹魏政权中,曹植被迁封多次,被封杀了十几年,直到41岁在抑郁中愤懑而亡。真是:

    《白马篇》,《洛神赋》,《七哀诗》

      “生乎乱,长乎军”,文才富艳,千古文章

      叹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忧生之嗟,建安有遗恨......

                                              ———早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安风骨”风流千古,“七步成诗”亦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