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医生,你想到的是哪些人?坐在诊室面对就诊患者的医生,在病房间穿梭忙碌查问病情的医生,在手术间无影灯下执刀手术的医生……除了这些“白大褂”还有一些“隐形守护者”在为患者的健康日夜操劳。“医视野·观点”推出“关注隐形守护者”系列,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故事。
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为临床和患者提供准确的结果,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
在新冠肺炎战“疫”中,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帮助医生快速确诊病例、排除疑似,
默默守护着人民健康。
本期让我们走近检验科医生。
疫情中离病毒最近的人
王成彬
从医36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学检验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医院实验室检测,将精准的、能够反映病人机体的各项指标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进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此次新冠肺炎战“疫”期间,检验医学在患者的诊断中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检验科医生离病毒最近,在刀尖上行走,在幕后默默地守护着人民健康。
检验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医院中的“化验室”是现今各医院检验科的前身。因检测技术落后,彼时的检验过程十分烦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不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并且,当时检验科医生并不直接参与患者的诊疗和状态评估过程,使得检验医学的地位在各学科中并不突出。
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进入了临床实践当中,大大提高了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系统的检验医学知识逐渐被发掘,并得到进一步普及,各医学院校也培养出了不同层次的检验医学人才,为学科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相较于通过影像、病理等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检验医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早期、易行、经济、高效等方面。现代影像技术对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局部组织异常增生所形成肿块的发现,而现代检验技术可以通过血液、体液中细胞、分子的变化,更早地诊断疾病或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临床检验已成为很多疾病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医生可以联合多种检验指标,同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研判,极大地提高了疾病诊断效率。同时,现有的检验手段可以实现对某些症状较为相似疾病的鉴别,用于疾病的确诊。
如目前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疫情流行期间,判断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病人的病因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采集血液、咽拭子等标本,通过血液炎症标志物检测、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病原微生物基因测序就可以实现高效的鉴别诊断。
目前,大量检验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效果监测和预后评估,如血糖监测、电解质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靶向基因测序等。通过这些检验指标,可以为患者的个体化医疗以及治疗后的用药方案等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近二十年,我国检验医学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临床实验室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导致人们对检验设备的过度依赖,结果只会造成检验学科只关注向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检验数据,而忽视检验数据在疾病诊疗中的有效利用。
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效率的检验项目和准确数据,就不可能有临床高效率的疾病诊疗过程。而检验学科又要以辅助临床高效率的疾病诊疗为目的,决不能仅仅追求大量的检验项目和准确的检验数据。
检验必须与临床紧密融合,参与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从临床中了解需求、发现问题,联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在为临床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检验医技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检验学科地位,使检验医生真正成为医疗战线身怀绝技的侦察兵。
科技助检验更便捷更可靠
欧启水
从医2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常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检验医学“疫情侦察兵”的角色更加凸显重要,在疫情防控和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着“前哨”的作用。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检验设备和试剂不断更新、发展、完善,使得整个检测体系的精密度、准确性、灵敏度越来越高,检验结果也更准确、可靠,在临床疾病诊疗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
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质谱等技术的发展,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整合策略开始应用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为探索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方向。
在新发传染病出现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可快速、精准地破解病毒“密码”,为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提供依据,进而助力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和诊疗。
另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理念的更新,使得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也对检验方法及检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医改逐步深入,医疗活动渐渐由医院扩大到了社区和家庭。因此,要求临床检验操作方法简单,仪器设备携带方便,“现场即时”可得结果。床旁检验(POCT)快速方便的特点,既有助于社区进行疾病筛查诊断,还可以作为临床医生随访时判断病情、调整医嘱的辅助工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POCT检验在“从国门到家门”的防控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个看似小巧的POCT仪器,都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晶。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芯片、大数据等与检验医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必将推动检验医学新的进步,提升其为临床和患者服务的能力。
精于检验 确于笃行
范列英
从医35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副会长。
过去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在实验室里埋头进行方法学研究与应用是主流,只求检测数据准确,不求了解疾病转归,检验与临床泾渭分明。
然而,随着精准医疗,精准检验的出现,传统的单一工作方式已被逐渐淘汰,而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现代实验室在蓬勃发展。
检验在提供给临床和患者准确的结果和优质的服务外,更有意识地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来,协同临床医生更精准地应用好实验诊断这一重要医学工具,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发出检验声音。
检验医学犹如侦察兵。但作为一名侦察兵,如果只会机械地呈报数据,显然是失职的,必须同时具备分析能力,能够协助研判战场动态,才能攻无不克。
如今,检验医学在重视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扎实的检验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知识经验积累,提供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唯有如此,检验医学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越行越宽。
近年来,随着检验与临床对自身免疫病的深入认识、新的检验技术不断推出,许多疑难复杂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肌炎、脑炎等等都能快速揭开庐山真面目,进而得到诊断。
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为帮助临床快速确诊提供了坚实保障。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正是依靠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医生才能快速确诊病例、快速排除疑似病例,为最终战“疫”胜利提供了检验力量。
长期以来,我国检验医学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检验人才队伍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从单纯检验技术为主,转向以检验医师、检验技师、信息管理、生物工程等多学科组成的复合型团队。
另一方面,检验医学从业者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多面手”,既要具备检验医学理论和检验操作技能,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知识和诊疗经验,才能参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真正做到检验与临床有机结合。
这样的要求看似苛刻,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科室和从业者来说,都是如此。新形势、新要求面前,唯有笃行,唯有一颗匠心,才能专注和专业地服务临床,服务患者。
检验学界应当和衷共济,共同努力,为检验医学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守好检验的“生命线”
王辉
从医26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检验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兼临床微生物学组组长。
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临床治疗愈发棘手。微生物室的任务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快速、准确的检验结果,帮助临床有的放矢合理用药,特别是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临床标本是检验的生命线,标本质量和标本处理流程对病原学的检出影响很大。为了使临床微生物检验更好地服务临床,首先要提高临床医生的送检意识。由于临床医生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临床送检意识较淡薄,特别是在抗生素使用前的标本送检。
临床医生通常将一些特殊标本,如肺穿刺组织、术中标本等送至病理检查,而忽视微生物检查,局限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思路。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应重视临床抗生素使用前标本的送检情况,了解临床送检现状,主动走出实验室,逐步提高临床医生的送检意识。
除提高送检率外,确保临床通晓标本送检的规范,提高标本质量是微生物室的基本任务。微生物室需要参照国内外指南和行业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与临床医生合作,共同制定适合不同检验目的的标本采集和运送手册等,为临床医生对标本的选择、采集、储存等提供行为准则。不忽视每一个可能影响送检质量的环节,从而保证标本合格率,增加捕获真正病原菌的概率。
要真正实现服务临床、与临床的融合,除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一定的临床知识。观念应从对标本负责调整到对患者负责,知临床之所需,以患者为中心,尽可能缩短检测时间,为临床提供便利,使患者尽早得到恰当的治疗。
总之,只有在以临床患者为本,规范送检为先的基础上,临床微生物工作者才能更好地服务临床医生,二者才能密切协作,提高疾病的诊疗能力。
我们需要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病区、不同的科室,持续不断进行对话,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临床与微生物检验的一体化。
基因检测技术 擦亮“火眼金睛”
沈佐君
从医36年,安徽省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委。
基因检测技术在医学领域可用于人体外源性(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和内源性(如遗传性疾病、肿瘤等)核酸的检测,是一种快速、特异的检验方法。
与基因检测技术相比,传统的病原体形态学检测和培养技术敏感性相对较低、费时长、能检测的病原体种类有限,难以满足重大传染病快速诊断需求。近年来,不依赖培养的核酸检测技术使病原学诊断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某些传染病诊断中已逐渐取代培养成为“金标准”。
基因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靶向检测,如PCR、多重PCR或微流控芯片等技术,可用于检测一种或多种已知病原体;另一类是非靶向检测,如宏基因组测序,可检测未知病原体,也可发现和鉴定新的病原体。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因检测技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检验科开展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项目,成了识别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火眼金睛”利器。发热门诊通过快速核酸检测,及时有效地处理发热就诊人群的快速分诊,有效地控制了相互传染的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各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均将“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作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最后确诊的重要条件之一。
为了应对今后随时可能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我国医疗机构临床检验迫切需要加强基因检测平台建设。地区性的检验中心可配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平台,在病原体出现初期,即可发现确诊,为防控工作赢得时间。
建筑空间允许的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加强型的医学生物安全二级标准的PCR实验室,没有足够建筑空间的医疗机构可以选配全自动一体化的分子检测设备,以及针对特殊病原体检测的小型床旁即时(POCT)分子检测设备等,让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病原体识别诊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疫情让我重新认识检验医学
姚瀚鑫
从医10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
有这样一群医务工作者,他们不接触患者,但又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他们用专业技能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他们在幕后默默奉献,他们就是检验科医务工作者。我就是这其中一员。
每天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临床提供医学数据资料、医学图像资料,通过对临床样本分析、大数据比对,为临床疾病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佐证。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跟随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赴武汉支援。在近两个半月的工作中,我对自己的专业——检验医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医学检验是一份烦琐、精细的工作,要求必须精准报告,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
疫情初期,检验科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发动全科员工,放弃春节休假,密切配合前线诊疗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检验项目。
学指南,设制度,做流程,检验人用自己的真知灼见,专业技能,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中,检验人在锋芒上与病毒博弈,克服艰辛输送精准的报告。初征武汉,驰援满洲里,援助吉林,远赴新疆,检验人践行着医者仁心。
薄薄的检验报告单上,承载了临床医护、患者和家属太多的信任和期待,承载了太多生命的坚韧,凝结着检验人的智慧与艰辛、倾注着检验人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也就是这群人,冒着风险,努力构建疾病诊疗的数据模型,架起医生与患者间的桥梁。
作为这其中的一员,我骄傲!
(本组稿件原刊于《健康报》7月29日5版)
往期回顾
编辑制作:胡彬
审核:方彤
热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