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荒诞,是世界底色;贪婪,是人性本色——读《死农奴》有感

重读经典|荒诞,是世界底色;贪婪,是人性本色——读《死农奴》有感_第1张图片
果戈里( 1809-1852)

《红楼梦》未完,成为中国文学一大憾事。在俄罗斯,也有一部著作,因为没有全稿,留给世人很多遗憾。它就是俄国伟大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死农奴》。

果戈里生前花了五年时间数易其稿,但因始终对定稿不满意,追求完美且有强迫症的他,最后干脆把第二部手稿一把火烧了。不久后,他去世了。现在残存的版本中,第一卷较完整,影响最大;第二卷是果戈里去世后,书商在他的文件中整理出来的草稿,文学价值不大。

伟大的作家都是人精。小时候,花几毛钱买过《钦差大臣》的小人书,捧着看了又看,看一遍,笑死一遍。时隔这么多年,我依然能说出它的故事梗概。从那时起,果戈里这个名字就印在我脑子里了。

再“见”果戈里,便是《死农奴》了。这是今年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故事沿袭了他的一贯文风,幽默、讽刺、辛辣。主角乞乞科夫看上去人五人六的,其实是个大骗子。他扮成六等文官四处招摇行骗,就是想钻俄国农奴制的空子,利用死人发一笔横财。具体做法是,先到各地大量收购死农奴名单,利用人口普查前,死农奴还未销户的时间差,买空卖空,以死人为抵押诈取国家贷款。

当狡猾骗子遇上超级吝啬鬼,注定要上演精彩大戏。乞乞科夫行骗的过程中,遇见了各种奇葩的大地主。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普柳什金。如果世界上有吝啬鬼排行榜的话,这个老头一定能被列入前三名。来看看他到底有多吝啬吧:他原本一家五口,后来死的死,嫁的嫁,最后就剩下他自己。普柳什金坐拥两座大庄园,有1000多名农奴,家财万贯。按说以这样的经济实力,生活一定很滋润吧。错!一进他家院子,乞乞科夫就被惊到了,四处破败,像一处荒宅,女管家穿着破洞的衣服,不修边幅。等庄园主人普柳什金真正出现时,乞乞科夫还以为他是仆人——衣衫褴褛、油腻肮脏,蓬头垢面,完全没有大地主的样子。

这还不算,常年的孤寡生活让他与外界断了来往,变得越来越多疑,越来越抠门,对下人更是越来越狠。他的贪欲像一头永远也喂不饱的狮子,他见什么破烂儿都往家里拿,大到别人的水桶,小至路上的一颗钉子,甚至不放过一张碎纸片。村民说:“他走过的街道就不用扫了”。很有鬼子进村的感觉吧。尽管这么贪,可他却舍不得让自己过好日子:家里堆积如山的粮食变硬发霉了,他舍不得吃;各种布匹由于放得太久都被放糟,一碰就成了灰,他也舍不得穿。他老婆在世时酿造的一瓶葡萄酒,剩了半瓶,被他锁在柜子里,瓶身满是尘土,“好像裹着一件绒衣”。瓶子没塞子,苍蝇虫子都爬进去了,他把它们费劲地掏出来,说要给客人乞乞科夫斟一杯好喝的甜酒,吓得乞乞科夫赶忙婉拒了。

卖死农奴名单的时候,普柳什金想要个高价,就拼命哭穷,还说自己过得这么苦,“全都是因为心太善哪”。这话听起来很耳熟,像不像郭德纲“于谦爸爸于‘大善人’要让方圆二十里之内没有穷人”的神段子?

这种漫画式的描摹,看似夸张,却把一个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过目难忘。物被人役是幸福,人为物役是大悲哀。当人一旦沦为金钱的奴隶,哪怕他富可敌国,也依然是一个穷人。骗子乞乞科夫像一面照妖镜,一路行骗,一路照尽世间的丑恶百态和人类的贪婪本性。

在《死农奴》第一部结尾,乞乞科夫买空卖空的骗局被人识破,他不得不夹着尾巴逃跑了。这部小说因为具有巨大的批判现实意义,一经出版,震惊了当时俄国社会。评论家对这部作品毁誉参半,一些人认为这部作品是在刻意丑化俄国社会。在小说出版前,果戈里曾向普希金朗读过小说前几章,后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死农奴》里,常夹杂着果戈里对一些事情的议论和感慨,很有意思。比如:他认为人是这么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明明知道传播流言八卦很无聊,可还会以传播流言蜚语为乐趣,流言一传十十传百,尽人皆知,然后他们再回头抱怨这一切真的很无聊;他觉得人是这么一种“造物”:当事不关己时,他“通达、聪慧、精明”;一旦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会立刻变成胆小鬼,渺小而脆弱。不得不说,这些都是人性的秘密,它们就像呼吸一样,紧紧跟随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它们,但在它们面前,我们谁也躲不开逃不掉。人精果戈里早就把“人”看得透透的了。

《死农奴》似一颗糖衣炮弹,外表荒诞滑稽,好些片段能让人笑抽抽,可内核却是坚硬和苦涩的。它仿佛是训练有素的拳击手,一记左勾拳过去,击中了俄国社会的软肋,当局气得头顶冒烟,有良知的人顿时眼含热泪。小说里的俄国,满目疮痍,衰败不堪,犹如十九世纪末的苟延残喘的清廷。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成为俄国文坛的不朽之作。

笑中带泪,是果戈理讽刺艺术中主要特色。看透了人性,才能用戏谑的口吻写下沉重的真相,边笑边流泪,是因为爱那片土地爱的深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止鲁迅一人。

《死农奴》的出版也经过了一番波折。因未能通过莫斯科的书报审查机构的审核,差点就无缘与世人见面。后来,果戈里找到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经过他的斡旋,才得以出版。《死农奴》的故事仅仅发生在十九世纪农奴制下的俄罗斯吗?也是,也不是。今天,无论是书中的那些人物,还是书外的审查制度,都还“活着”,只不过乔装打扮了一番而已。荒诞是世界的底色,贪婪是人类的本性。这些,并没有变。

最后,说一下小说名字。《死农奴》在国内有十几个版本,其中最早是鲁迅的译本。十几个版本中,历来都被译作《死灵魂》。我看的这一版,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的版本,娄自良译的。他在前言里两次特别强调,小说的名字应译作《死农奴》而非《死灵魂》。这两个词在俄语里,拼写一样,很容易混淆,但娄自良认为“死魂灵”大大削弱了果戈里对农奴制批判的本意,因为小说里,乞乞科夫是想通过买死农奴去诈骗国家贷款的。译成“死魂灵”,他认为不够精确,所以他坚持自己“死农奴”的译法。

1852年3月4日,果戈理在莫斯科病逝。据说他最大的嗜好,是记笔记。凡看到听到的趣事、警句、谚语,甚至在饭馆里的菜谱,都会被他收录进本子里,写到作品里去。他因而得了个“笔记迷”的绰号,他的笔记本被称为“万宝全书”。处处留心皆学问。再看小说里的吝啬鬼普柳什金,一举一动如在眼前。便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能那么生动传神了。

重读经典|荒诞,是世界底色;贪婪,是人性本色——读《死农奴》有感_第2张图片
《死农奴》

学院征文:一起重读人文社科经典吧

2018.1.17日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经典|荒诞,是世界底色;贪婪,是人性本色——读《死农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