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庸俗,要么读书

要么庸俗,要么读书_第1张图片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Jerry妈咪曰,“要么庸俗,要么阅读”。

不信问一下度娘,她可能会第一时间找出一千零一篇文章,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告诉你为什么要读书。还有许多有姿势有文化名家大腕也曾孜孜不倦的试图证明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

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

然而,关于为什么要读书,我听到最通俗形象的解读来自北大毕业的学霸小静同学。她无意中的一句话让我贴切的感受到,不读万卷书的人里里外外看起来是一种多么恐怖的场景。

小静是我前同事,天津妹子,却有着南方人的水灵秀美。那时在北京,我们经常呼吸着空气中甘醇的霾,走在“似剪刀”的二月春风中去办公室周边觅食。虽然她比我小几岁,但总觉得其言谈举止有种由内而外的知性气质,不经意表达的思想常常充满自由意识和独特见解。简而言之,就是脑瓜子特别好使,嘴皮子特别利索,心智特别开阔。

有一段时间工作大概太忙,某天吃午饭的时候她忽然抱怨道,“好久没时间读书了,感觉自己最近面目可憎、满脑肥肠!”满脑的肥肠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天,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简直形象之极,可喜之极,却又恐怖之极,同时也无比精准的描述了当时我对自己的感受!讲真,那段时间整个人挺焦躁的,可能是因为脑中装满肥肠,真的觉得自己都很讨厌自己,觉得自己哪儿哪儿都有问题,却没有能力自查自省。经她这么一说,细细思量,顿觉自己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贫乏无比。那几年读书实在太少,却整日陷入日常琐碎或无所事事而浑然不觉。

意识到了问题,后来陆续看了些书,脑袋中的肥肠渐渐少了些,于是腰不酸腿不痛心不塞,整个人都好了。像是《百年孤独》和米兰.昆德拉的书,都是静网购到办公室被我半途劫持的。还有一本克里西那穆提的书,回成都的时候忘记还了。但却因此结识了一个有趣的朋友,因为她某天在我的书架上看到那本书,觉得这个小孩还蛮深刻的,于是不禁暗自对我刮目相看!不幸后来发现原来是看走眼了,因为那本书我压根读不懂,所以一直束之高阁。后来静到成都我这个大地主热情友好的请她吃了个串串,算是还书了!我一直相信那句话,你人生中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有原因的。

其实说起读过的那些书,也谈不上什么具体的收获。大概就是觉得阅读的时候内心有种充实愉悦之感。书读得越多感觉世界越大,心智越开阔,人生就没那么贫乏,仅此而已。

每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或睿智警醒,或丰富有趣,或会心一笑。当你用第三视角感受了无数不同的世界,却发现作者或书中的人物竟然有和你一样的困惑,类似的故事,相同的悲喜。然后在恍惚中明白“眼泪是假的,悲哀是真的,一千年以后没有你也没有我”。书里的故事,不过是平常你我的故事。或许,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看了三毛,你感受到远方很美,流浪很酷,于是也滋生了一颗流浪的心。这,或许又叫做生活启发于艺术。

话说上学的时候也很爱看书的,或许还曾幻想过今后有个大大的书房。但上班后就不怎么看了,选择太多诱惑太大,生活貌似越来越丰富心灵却日渐贫乏。后来,经常抱着一本书,坐在咖啡馆发呆,也以为自己是在读书了。再后来,干脆连抱书的环节也省了,直接发呆。直到意识到自己的满脑肥肠,直到见到一些人,咋看挺好,开口说话才发现,就那样了。

据说,这世界,漂亮的脸蛋很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想想,是对的。

之前看了副漫画印象很深刻,大概就是万卷书搭成了梯子,让一个人有机会站在顶端,看围墙外的世界。确实,阅读可以把我们带向许多不同的世界,可以是心灵的旅行,抑或是思想的漫步;可以是历史中上下五千年的交错,抑或是太空中恒纪元与乱纪元的迷离。

啰嗦了那么多,其实2016年我认真读过的书大概不到十本。所以当有人在朋友圈谦虚的表明她去年只读了66本书时,我简直羡慕嫉妒恨得要死。羡慕嫉妒,她在有限的时间里经历了无限的风景;恨,同样的三百六十五天八千七百六十个小时,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所以,狠狠地下定决心,今年好歹每月坚持读两本好书,清洗一下满脑的肥肠,修饰一下可憎的面目。

其实,即便我们读了许多书,走了许多路,或许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但,怎么说呢,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活着,总是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出口。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天空。”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么庸俗,要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