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在央视首播。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
这三个孩子,初看辍学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早恋,有的是因为网瘾,有的是因为想成为背包客。然后继续看下来,你会发现,他们辍学的原因其实极其相似。
因为父母未曾真的看见孩子,甚至不愿意停下来和孩子聊聊天,他们一直在用自认为“正确”的教育观在霸道管教孩子:
孩子出了问题,一定要纠正。
若讲道理无果,他们通常会通过指责、打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当他们把自己会的所有方法都用过了还没有效果,就倾向于认为孩子一定是无可救药了。
最后,他们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把孩子送到这所特殊学校。
这部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真实电影看完了之后,不知亲爱的家长们有什么想说的?
先说个故事:美国曾经有家孤儿院,婴儿的死亡率高达90%!当院长请了一个修女帮忙后,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到20%,为什么呢?其实这个修女做的事情也没多伟大,她只是每天都抱一抱每个婴儿,像母亲般跟他们说话。宝宝们的每次哭泣都能被响应,他们在被拥抱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被欢迎的,身体抵抗力也慢慢地提高。
其实,孩子们天生有种灵敏的感觉,能迅速感知自己是否被忽视
但在纪录片中这几个孩子身上,他们都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用心关注,他们的想法和要求都不被父母重视和看重。
叫泽清的孩子,辍学在家,整天就上网下军旗,经常说妈妈贱,甚至在妈妈给他端饭来吃的时候,认为妈妈打扰他下棋而动手打她!
为什么自己的孩子竟然会用恶毒的语言辱骂妈妈,乃至动手相向?
通过妈妈和泽清双方的话,不难看出,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注,就像他说的:关注为“0”。
这些家长没有从心底尊重过孩子的想法,而且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想法一味地强加给孩子,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
你不知道,自己的忽视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他们会通过自虐行为或制造麻烦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以此来引起爸妈对自己的关注。某些内向的孩子可能不会泄愤,而是将痛苦留给自己,但是自我价值感会随着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忽视而跌到低谷,他们会自卑、不自信并且没有安全感,久而久之还会对父母的忽视产生怨恨。
这就不难理解,片中的泽清、家明、张钊为什么对家长哪怕是轻微的一些举动或者话语,反应如此激烈。孩子为什么会叛逆、为什么会做出出格的举动?这些家长浑然不知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没办法了就只能求助一些机构,把孩子的教育希望又寄予外力,比如把孩子送到军事化管理学校等。
且不说这些采用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是否正规。我非常质疑这些本就缺乏爱的孩子在教官粗暴的管教下能变得有爱了吗?懂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吗?孩子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在父母这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才会在自我觉醒之后去反抗,以此来证明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所以,纪录片的结尾并不是以“大团圆”圆满的收场,而是很真实的展现出经过改造的孩子依旧我行我素,该干嘛继续干嘛,父母培训了几天好像觉悟了一些,但又不知所措,小心翼翼想管怕管,想说怕说,看似平静......
父母只有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更是父母的问题,并愿意学习新的知识,做出改变,孩子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家长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个戾气很重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与其说这部片子在探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它教会了双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们在培训结束时,为父母朗诵的诗:“我是一面镜子,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