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买了一本价值一千且现在还在不断升值的书。说起来,现在的书已经算比较便宜了,以前我买的书中很少单本能超过一百元的,也从未想过会有一本书要花一千多。言归正传,事情是这样子的。来深圳虽然三年了也陆陆续续买了一些书,不过一直以来这些书都是这里放几本那里放几本,或者干脆摞起来堆在某个箱子上,直到有一天,它们才迎来了生命中的转折点。

那天我买了两本书,这才发现我的书虽然不多,但是放一起找起来已经不太方便了,那就还是买个书架吧。而现在一个人住的房子是个单间,不到20㎡,再放下一个书架虽然放得下,但是就在一个房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样在逛网站、看微博、玩游戏等这些事时一扭头看到书架就会想:“别玩了,来读书吧。”如此实在不够痛快!所以为了在玩的时候能尽情的玩,应该把书架藏在家里人迹罕至之处。那么像这种单间不合适放书架,正在纠结要不要买书架,一同事说何不换大一点的房子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在这里住久了思维也被束缚了,那么还是换个一室一厅吧,正好把书架藏在卧室的角落。之后便不用多说了,搬完家,买来书架,给书籍搬家。

在新家看着书架还是有些感慨,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时箕子很恐惧,他认为象牙筷子不会用在陶罐里,一定要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子;象牙筷子和玉杯不会用来喝豆叶汤,一定要用来品尝旄牛、大象、豹胎;旄牛、大象、豹胎也不会穿着粗布衣服在茅草屋下品尝,一定要穿锦衣华服,住广厦高楼。过了五年纣王果然设立炮烙、酒池、肉林,然后就灭亡了。那么我为了一本书然后花几百买个书架,再每个月多花几百租金换房子,将来是不是还会有其他得陇望蜀的想法呢?现在虽然还不得而知,但我还是想应该会是一些好想法。

很多人说人是会变的,我也深以为然,不过喜欢读书仍然还是我一直以来还在坚持的一个爱好,当然喜欢看的内容不免也会改变。从看故事会、武侠小说、玄幻奇幻历史等各类小说及至现在喜欢看的文学、经济、心理学等,我想选择看哪些书的变化大概也就是我自己心态的变化,从心生好奇、天真热血、追逐新奇、寻找本我、体悟现在等心态中找契合的书籍,从书籍中找契合的思想汲取。不过有一点比较遗憾的是之前选书上“偏食”太严重,以至于看小说看得太多了,其他书看得太少了,如果仅仅拿小说而言的话,迄今为止还不至于破万卷,但至少也有几千本了。因为“偏食”,所以现在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弥补,看来自作孽总是要偿还的。但即便如此,我也并不会后悔,所以现在我还是深深的感激高中时帮我在校外书店借小说的同学(当时我寄宿生,不能出校,而且有时候鉴于校内的早餐不好吃她们偶尔也会愿意帮我带些包子改善物质生活,虽然这会使得她们的书包内一股包子味,这些都让我现在都觉得无以为报,只能……)。

我为什么会喜欢读书?后来想这和为什么有人喜欢旅行是一个原因吧。旅行的意义我想在于忘却自己,走入另一个世界,在享受大自然和文化魅力的同时尝试体验另一种环境和生活。读书也是如此,每一本书便是一个世界,打开这本书你就走进了这个世界并可以跟随书中任意之人思想和生活,其效果我认为是等同于旅行的。而读书比旅行又有一点区别是读书能同时使用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身份,你若深入阅读便误以为是自身在体验,若冷静旁观则可以观棋不语,静看世事变迁,沙场厮杀,这便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了。唯一让人担心的是进得去却出不来,那就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了。

既然谈到读书和旅行,那么就不得不引用一下林语堂先生曾说起的三种虚假的旅行,第一种即旅行以求心胸的必进;第二种即为了谈话资料而旅行,以便事后可以夸说;第三种即定了游览程序的旅行家。这三种我差不多都赞同,不过既然我认为读书和旅行异曲同工,那么读书何尝不是如此。第一种虚假的读书以增长智慧为目的。读书恐怕不一定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读书你读完后增长的是知识还是智慧就不一定了,这和《后会无期》里说:“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是一样的道理。我书读了一些,虽然不多,但感觉自己也没有收获到智慧,现在收获的似乎只有早生的华发。第二种虚假的读书是为了谈话资料而读书。如果读名著的目的在于之后可以说自己读了多少名著,那么我想这些名著与普通的情色小说无异,因为能一心两用的人毕竟是少数,在心里抱着只要读了这本书就好的目的还能领略其中的情节、情感乃至情怀大概是比较难的。第三种虚假的读书是规定强迫式的读书。如果一个人是被父母或老师等强迫一定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迅全集》、四大名著等而他本人又不能从此中获取乐趣的读书不仅是没有乐趣的,而且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会有反作用的。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每次高中时期看英语书、做英语试卷时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读书时还会碰到很多麻烦事,比如“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去冬来真迅速,收拾书包过新年。”这种读书的麻烦太常见了,我还是说说选书的麻烦吧。每一个看书的人总会有想看那些没看过的书的时候,只是看哪本会有很多选择。有的书,看到简介觉得似乎这就是我喜欢看的书,但看着看着与书中的思想渐行渐远,便未必能继续坚持看到最后;又有的书看简介平平无奇,而且初看起来说的也是琐屑小事,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跌宕起伏,但情至深处即便是读到“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家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些简单的话语时仍能被其瞬间击中内心深处。这样的经历让我实在不敢轻易说我读懂了哪一本书,就和我不敢说读懂了哪一个人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