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原创文章)
中庸之道为大家所熟知,所谓“叩其两端而执中”;王守常院长在国学践行俱乐部企业家研修班授课时,特别告诫学员们,“执中”是一种智慧,但切记,“执中”时,也要有权变!权变,也就是要通权达变,要灵活;引申为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权衡利弊,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特定的时机、条件、环境,都可能出现例外;所以我们在理解运用国学、或是其它任何理论思想时,尤其要注意,不能把任何理念、思想绝对化!离开特定的时间、空间、某个经典的理论思想,可能就是不对的!
一、中庸之道
在我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并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经世治事的重要工具,而中庸哲学,作为儒家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最高伦理道德标准,可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它承载着华夏儿女数千年的崇高信仰和最高的精神诉求。历代的儒学大师都对中庸哲学非常关注,并在“修己教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把这一哲学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中庸哲学的现实意义进行新的解读,从而使传统的中庸哲学在现代得以更加完美地发挥。
中庸智慧,不是见风使舵的折中主义,不是是非不辨的调和主义,不是彷徨光顾首鼠两端的混世主义,不是不偏不倚貌似公允的骑墙主义,不是“乡愿类的和稀泥似的好好先生。不是阿谀封闭不思进取,不是保守圆滑不讲原则, 中庸运用之难,难于上青天,,“中”有 “君子之中”,“小人之中”,为政一方,“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苍生有幸,民族有幸。
中庸是认识论,是方法论,是平衡论,是系统论,是道德论,是强者的哲学,是强者的智慧。它要求人们“竭中”,“识中”,“择中”,“用中”,“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时者,中也。
二、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孟子·尽心上》云:“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我们很多人忠心耿耿(或称机械)地,按中庸之道办事,但不知道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去处理问题,最终还是偏离中庸之道。
权,意指权变灵活。是“和”的状态,非“同”态。一个山不能只有一种动物,一定要相生相克,这就是儒家的五行思想。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也是这样,要有不同的声音。
孟子说: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不能交手碰到手,这是原则。但是他又说了遇见“嫂溺”的情况,则要灵活通变,要援之以手,不援手就是禽兽。
因此,中国文化是有背景的含义的,不能割裂的看问题或者断章取义;
权在古代就是秤砣,秤砣的作用,就是随着秤盘重量增减,而左右移动,以保持秤杆的平衡,这就叫通权达变,引申为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权衡利弊,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保正自己,永远不偏离中庸之道,以立于不败之地。
不懂得权变,不知道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与之相宜的措施,依然不叫中庸。
儒家认为,在行动之前全面仔细地权衡,并找到最合适的方案叫“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发展适时调整,以把握正确之道,可谓更高层次的“中”,也就是“通权达变”。
儒家认为权变是一种朴素的,矛盾统一的方法论,运用它可以帮助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说事物的度要根据不同的人、事情以及场合,加以衡量和改变,称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为“通权达变”,并认为权变是达中的最高方法,是中庸的至高境界。
三、 一分为三
我们日常生活里,经常会提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那么什么是一分为三的哲学呢?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分为三
《易经》中每卦的五为阳爻,称之为当位,居中的意思,爻辞是“中行、中道、中正、中时”。中为权变,不是一分为二划分中点的概念。一分为二是知识阶段,一分为三才是智慧阶段;也就是,佛教的转识成智阶段!正见就是智慧。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在中国古代,一分为三的说法虽然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一分为三的观念却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典籍之中。《老子·四十二章》就明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也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第三者参与到矛盾双方之中来,对矛盾双方进行调和、沟通和转化工作。一分为三体现在《易经》中的“阴阳相交”思想,儒家的“中庸”、道家的“守中”、佛家的“中道”。
2、西方的哲学家眼中的'一分为三‘
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指出“德行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由此可断言,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行。”与“中庸”所体现的一分为三思想如出一辙;大哲学家黑格尔的“正、反、合”,简直也是“一分为三”观点的一个具体的翻版。
在实际生活中,上中下、左中右、前后中、优中差、敌我友、健康与疾病与亚健康,等等此类情况,说明两端之间是存在着各种中间状态的。庞朴先生早年提出“一分为三”曾遭一片反对,其实是有道理的。
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引入“一分为三”的思维,眼界会更加开阔,思考会更加深入和客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多样的统一”,对此我们历来重视不够,哲学教科书也很少讲这个范畴。
今天我们讲“和谐”,讲“和而不同”,讲“双赢”,讲“多元”,讲“并行不悖”,表明我们已经能够科学地理解“一分为二”,已经与只知道“斗斗斗”的“左”的思维决裂,已经更加全面地诠释辩证法了。
我们今天虽然仍在使用“一分为二”这个提法,但实际上对其内涵的理解和使用的范围,已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