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觉得马克思主义原理非常深邃

越来越觉得马克思主义原理非常深邃,但这不代表我会去研究它,现在我也只是处于学习它,运用它的阶段。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白了就是没钱什么都干不了,处处掣肘。

这不仅体现在东南亚、中东有些落后国家的社会运转体系上,发展滞后,经济没有活力,人民幸福感指数炒鸡低,低到爆炸,这才迫使那些连基本生产资料都没有的炒鸡贫穷的人用生命去冒险换取低廉的生活保障,人民就业率极低,怨声载道,政坛处于崩溃阶段还不知悔改。这还体现在个人层面上,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发展上层建筑的机会,这些个人层面的上层建筑诸如教育、娱乐、道德、自信、爱情、见识、世界观、人生观等等。没有这些上层建筑去反作用于个体的经济基础,这个个体不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会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自身也去发展的意识,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经济基础现在已经无法在这个日益变化的社会上如鱼得水。

最近还看了一本书叫《富爸爸与穷爸爸》,主要讲得是如何积累个人财富的基本理念和一些重要的财务知识。缺乏财务知识会不会导致中年财务危机?我们是在为钱工作还是钱在为我们工作?成年人在面对月末账单时的恐惧来自于什么?要非常清楚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区别。要尽量多地买入资产而不是负债。尽管大多数人认为房子是资产,这或许只是针对那些有了多余一套房子的人而言的。还有什么是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就是你的支出低于你的资产带来的收入时就是财务自由,换句话说就是你可以不用工作,只靠证券投资或者任何可以自动带来附加收益的东西而存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有效时间。这就要求我们降低无用的支出,尽可能多地买入可以可以带来附加收益的资产,利用收益和支出的差额进行再生产再创造。利用差额进行再生产再创造有没有很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呢,但令人惊叹的是这里好像是自己在“剥削”自己。自己降低支出不就是在生活上“剥削”自己吗,如果是资本家对你进行的剥削或许真叫剥削,但是自己对自己的剥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可持续发展呢,哈哈哈真是有意思。

开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书也是因为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有一定的认可,因为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基本矛盾,从个人角度来说,经济基础与生活幸福指数是一个基本矛盾。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告诉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到了一个知识,就拿编程来说,你看了一个框架,不到真实的业务场景去运用你能知道它发挥作用的机制?学习了一个算法,连跑都不带跑一下的,你敢说你知道它的效率以及以后怎么改进。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周围充斥着这些例子,只是马老爷子早就给提炼出来了。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事物是永恒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展这个可大了去了,我只能理解到要关注目前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而无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或许是我实践不够的缘故吧。

4.因果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心中想做一件事情,甚至已经幻想好了它实现时的美好状态,象征性地做了几天便天真地以为过不久就能如愿以偿。可现实总会给这种人一记重重的耳光。凡是人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有些事情的发展需要机遇,才能更上一个台阶。而自身面对机遇的时候却看不到它,或者因为自身实力低下没有抓住机遇的勇气,这还是因为没有预先就开始基础的建设啊。在想要做一件事之前,充分地去了解它的状况,或者发展生态,而不是一股脑什么都不想就去做。在确定了要准备的东西是什么之后,开始慢慢地蛰伏,用MOBA游戏的话说叫慢慢发育,可以稍微慢,但不能过分低于平均水平,要可持续发展,慢慢进行量的积累。等到遇到那个可以使自身发生质变的机遇(临界点),迅速抓住,实现飞跃!!!

学哲学就应该用哲学,如果我不考研,我也就不会去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内容,可以说考研的过程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块,真是越发展越深有体会。有些情况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试问哪个连生活都无法保证的人会去谈道德呢?还不是因为随着经济基础的提升,人们的收入和支出慢慢开始分化,不是为了单纯的活着而去支出,同时也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真庆幸没有生活那些个动荡年代,生活在这么一个美丽富饶的社会。我们更加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动用我们的大脑去维持甚至将这个美好生活深化下去。

以上是在考研过程中学习政治和阅读其他书籍中迸发出的浅显的思考,让我更加确定了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发展(个人或者国家)才是硬道理,经济基础(个人或者国家)决定上层建筑(个人或者国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效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