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听讲座-李玫瑾教授-犯罪心理实案点评

犯罪心理实案点评

一、近几年青年犯罪典型回放

二、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研究》专著。

1、赵承熙(韩国,23岁,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分析:(1)自闭?由于幼时的言语少->思维发育异常->不能上学。所以,这个原因不成立。

   (2)恐惧?源于12岁以下的心理伤害。成立。人的心理是滞后反映的,因此了解一个人需要了解他的幼年。

2、马加爵(云南大学)

分析:(1)马的家庭和睦、完整->自尊,骄傲,聪明。

   (2)寒假买了二手电脑,没有回家->宿舍看了一些黄色网站,室友知道。

   (3)马的聪明——“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他在逃亡的路上给姐姐的录音。

   (4)此次犯罪家人是最大的受害者!

因此,李玫瑾教授谈到了:大学生中,人生的教育的“爱和婚恋”教育缺位。

    爱是一类人,结婚是一个人。

3、黄勇(17名少年被杀),李磊(2009年,北京大兴一小区,杀亲6人)

分析:情感抚养-0-3岁的关键期;性格培养-3-6岁的关键期。安全和熟悉是孩子成长的依靠,真善美一定要给孩子,这是               完整人格的基础。

   没有情感的培养,导致冷酷;溺爱的培养,导致无耻。   

而李磊从小跟爷爷长大,父母后来对他严格,他就有了对比;黄勇从小排行老三,缺乏家庭温暖,生活窘迫,长期孤独。

因此,李玫瑾教授谈到了:严母慈父是比较好的教育模式,孩子6岁前,妈妈的话是金子,12岁以后的话是垃圾。父亲在孩子青春期以后要多陪,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情感交流,比如登山、游泳等力量和智慧的活动。

李教授的研究,把人的心理成长分为6个部分:生理培养、心理发展、意识(自我意识出现在3岁左右,独立意识出现在12岁左右,反思意识出现在成年,而反思意识有些人一辈子都不能进行,就导致自我膨胀),另外三个急不得了。

李教授的两位老师:黑格尔和弗洛伊德。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dragon-bupt/archive/2011/11/15/2250446.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师大听讲座-李玫瑾教授-犯罪心理实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