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

刘起


NetFlix出品的查理·考夫曼新作《我想结束这一切》,改编自加拿大作家伊恩·里德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以爱情开场,近中段画风急转,情节越来越迷离诡异,似乎变成了一部恐怖惊悚小说,直到最后一章,才揭示出故事的真相:这是一个有着严重精神分裂症的自杀老人写在笔记本上的一个故事,虚构了一个女子跟男友(年轻时的自己)回乡探望父母的一段旅程。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张图片 《我想结束这一切》(2020)
这个读到百分之八十依然一头雾水的故事,让我想到美国作家霍桑的一则写作笔记,可以说是心智游戏电影某种隐秘的文学先驱:「一个人写短篇小说,发现情节的展开违反了他的原意;主人公没有按照他的意图行事,他始料不及的事出现了,他企图避免的灾难性结局逐渐接近。那篇小说预先展示了他的遭遇,他就是主人公之一。」 在电影《我想结束这一切》中,幻想世界(虚构世界)与真实世界汇合交织在一起,叙述诡计使观众陷入心灵和眼睛的圈套,在莫名其妙不合情理的细节中迷失。女主角跟随男主角的回乡之旅,不再是老人虚构的、只发生在纸上的故事,而更像是精神分裂者在濒死前的一次幻觉/分裂的内心现实。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2张图片
当心智游戏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全新的类型/亚类型时,理解《我想结束这一切》不再成为一个难题,尤其对看过《搏击俱乐部》或《穆赫兰道》的观众而言,似乎可以轻松猜测出故事的真相。 谜面即谜底——一个智力小游戏
《我想结束这一切》调动心智游戏电影常用的那些错综复杂的叙事技巧,来建构一个扑朔迷离的心灵与意识的迷宫。不可靠的叙述者、多重混乱的时间线、不同寻常的视角、未被标记的闪回、叙事焦点与视点的转换等。这些手法不断的制造出层层的谜团,让观众迷失在故事中。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3张图片
开场是第一人称的女性叙述者的一段旁白,观众想当然会将这个女性当作影片的主角,并以为「我想结束这一切」是一个想要结束恋爱关系的女性的内心独白。这是本片制造的第一个叙事陷阱。 旅程中,在女主角露西与男主角杰克的聊天中,几次毫无预兆、毫无逻辑地插入一个老年校工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碎片化片段。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4张图片
在那次尴尬的探望中,杰克父母的年龄,在青年、中年与老年之间来回变化。时间的线性被彻底打乱。 女主角露西不断接到一个叫做Lucy/Louisa的人(她自己的名字)的电话,当她终于接通电话,电话中是一个老年男人的声音,喃喃自语说着一些无逻辑的话。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5张图片
女主角的名字开始是Lucy,在男主角杰克口中偶尔又变成Louisa、Lucia、Ames,甚至是片中片里那个女侍应生的名字Yvonne。她的身份、职业/专业也不停变化,一会是神经学学生、一会儿研究量子物理学,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老年问题研究者、服务员。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6张图片
结尾,在空旷的学校中,寻找消失男主角杰克的女主角,也如退场一般不再出现,叙事焦点转变到老人身上。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7张图片
考夫曼借用并融合了几种类型,爱情、公路、家庭、惊悚,又彻彻底底的解构和颠覆了这些类型元素。开头甜蜜温馨的爱情故事,在到达杰克老家后,似乎转变为《逃出绝命镇》的诡异氛围,却出乎意料地并未发生任何可怕的事件。然后是暴风雪中的返程,似乎又变成一次危险旅程,直到男主角女主角都突然消失了,只剩下那个老年校工。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8张图片
故事轮廓在结尾也终于变得清晰:一个孤独的老年校工,在精神分裂中,虚构了一个关于自己的理想叙事,一个聪明、善解人意的女友,陪他展开一次回家的旅程。 这个女主角,似乎是杰克的理想化身,既是杰克理想中的爱人,也是杰克理想中的自己。她的名字来自杰克最喜欢的一首华兹华斯的《颂诗》,女孩的形象来自多年前杰克在酒吧想搭讪却始终没有勇气的一位姑娘。女孩的种种专业/职业,来自杰克理想中的那些职业,神经学、物理学、绘画、诗歌、电影、社会学(老年问题),但在杰克平淡的一生中,这些理想无一达成。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9张图片
那些莫名其妙、不合逻辑的古怪情节,在叙事进程中,一直在阻碍观众理解故事。但当结尾谜底揭晓,这些诡异的情节,却都变成了故事成立的理由。一个精神分裂者,投射自身的情感、愿望、理想,精神分裂出的一个幻想世界,必然是一个与他的人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世界。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0张图片
可以说,创作者在一面编织谜题,一面给出谜题的线索。很多情节,第一次观看时只觉得离奇诡异,但揭晓真相后,这些情节就变成了对于这个世界是幻想/虚构的一种提示。 几次插入的老年校工杰克生活,提示观众,这个故事是属于他的故事(回忆或幻想)。年龄不断变化的父母,是杰克一生的回忆被凝缩在这一次幻想旅程中。女主角变化的名字、职业、外貌,更提示我们,这个人物不过是杰克将他的理想投射为一个虚构人物。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1张图片
各种奇怪的情节,一直在提示观众,这个女孩露西就是杰克。比如露西把照片上的小杰克指认为童年的自己;露西接通名字是露西的来电后,电话中是老年校工的自语;地下室的画作和洗衣机中的衣服,种种线索都指向露西就是老年校工这一事实。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2张图片 在这个孤独悲伤的独角戏中,重重障碍不过是重重线索,谜面就是谜底。 因为,这个孤独的人只有他自己,这些爱情故事、这些甜蜜的对话、尴尬的争吵、都由他虚构,是他内心剧场上演的一出独角戏,所有主角都是他自己。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3张图片
心智游戏电影,其中一类就是有精神问题的叙述者,因智能障碍和精神病,通过自己的感觉来描述世界,所以人物所讲述的与事实大相径庭。这也是本片的核心叙事策略。 半部佳作——丧失余味的结尾 不同于小说中那个灰暗残酷的自我了断的结局,电影《我想结束这一切》的结尾相对明亮温暖,是一个想像性的结局。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4张图片
小说中,精神分裂出的主体露西,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她知道她是被幻想出来的人物,她也知道主角(老年杰克)接下来要做什么了——我想结束这一切。而结束的唯一方式只有死亡,杰克终于用衣架杀死了自己。他不用再忍受这个世界的冷漠、不用再那么无所适从了。 电影则有着一个带有强烈戏剧性、盛大的、隆重的、几乎完美的幻想人生终局。主角杰克取得成功、获得认可与爱。这在情感逻辑上无比自洽、但在美学上却又极度分裂。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5张图片
那些在现实中未曾实现的梦想,在想象中一一实现——男主角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些他一直热爱但没有勇气追逐的兴趣,在虚拟的舞台上一一达成——他演唱了他最喜爱的一部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中的歌曲。那段迷人的双人舞,是他过往对爱情的憧憬与失望。
那些在现实中无视他、嘲笑他、甚至从不看他一眼的人们,现在都坐在台下(导演在采访中说台下的演员都是这部电影中的群众演员,也就是杰克生活中的所有人),全神贯注地关注他,一起为他鼓掌,包括那个他一面之交永生难忘的姑娘。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6张图片
这个平凡到透明、内向到孤绝的男人,以世俗的眼光看,似乎泯然众生,没有任何值得被记住的闪光点,似乎他的生命未曾活过。然而,在他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中,生命如此丰富,那些深刻的书籍、美妙的音乐、迷人的风景,时时刻刻都在与他的生命发生无声的共鸣。 这个改编结尾,其表层看似在情感逻辑上无法更加自洽和圆满了。然而,作为对一部丧到致郁的失败者电影的再平衡,NetFlix选择这样一种带有表面情感慰藉的假定性结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即便这种选择最终可能严重损害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7张图片
从影片主题来看,这个结尾在形式上是极度割裂的。主角平凡、孤独、内向,忍受着生活的痛苦却无能为力,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一个契诃夫式或卡佛式的失败者。
但创作者却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是想象中的、明亮的、阿Q式的幻想结尾,其表层是对现实的消解与情感抚慰,但其内层却是试图用虚构的光鲜华丽,来进一步反衬现实的悲苦凄惨。然而,这个改编结尾很大程度上挤压了观众的想象和参与空间,不仅使影片失去了留白的「余味」,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这个人物存在的价值。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8张图片
从美学风格来看,这个超现实的舞台剧结尾也是不和谐的。全片冷峻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复杂细腻的对话、偏冷色调的影像风格,虽然有一些表现主义的元素混杂其中,但整体是符合人物孤绝的内心世界的。但在那个结尾中的热烈、激动、得偿所愿的心满意足,观感上似乎消解了这个人物孤独寂寞的一生,也改变了影片的情感调性。其舞台剧形式的装饰性与戏剧性,也打破了影片的美学同一性。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19张图片
这个改编结尾,拉开了这部电影与两部伟大的精神分裂电影《穆赫兰道》《搏击俱乐部》的距离。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20张图片 《穆赫兰道》(2001)
这一叙事模式,更早的还有《鹰溪桥上》(La Rivière du hibou,1962)或者《灵魂狂欢节》(1962),讲述濒死之际的人,在幻觉中建构了一个意识世界,似乎生活可以重新开始、还有希望。这类幻想故事更早的先驱则是博尔赫斯的《南方》。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21张图片 《灵魂狂欢节》(1962)
思想与记忆、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虚构,是查理·考夫曼的一贯主题。《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中,通过一栋大厦中诡异的七层半,现实与潜意识被一条通道连接在一起。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22张图片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1999)
《改编剧本》中,真实与虚构模糊了边界,戏里戏外的人生亦真亦幻。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23张图片 《改编剧本》(2002)
《纽约提喻法》更是将漫长人生与广阔世界,微缩在一座如城市般的大剧院中。这部高度智性晦涩的作品,融合了艺术的自反性与存在主义的虚无感,同时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_第24张图片 《纽约提喻法》(2008)
《我想结束这一切》,延续了考夫曼笔下那种孤绝、内向、沉迷于幻想的失败者主题。这一次,这个失败者如此内向羞涩,甚至没有勇气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角,因此分裂/虚构了一个自己的替身,而年迈衰弱的他,却悄悄的躲在故事的背景处,像旁观者一样,看着自己一生的悲剧,在绝望中,跟着那头蹒跚垂死的猪一步步走向生命的尽头。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

满分,给中国女排,也给《夺冠》 张亚东的批评,说明音乐人的痛苦并不相通 大卫·芬奇最牛逼的作品,一定是这一部

你可能感兴趣的:(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