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正的《一剪梅2.0》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小编强烈推荐这首改编了的作品。
2.0的作曲上有很大的改变,混入了巴萨诺瓦风格,曲风轻快舒适,迷人的旋律简洁舒展,渲染出慵懒不失浪漫的情调。巴萨诺瓦风格的歌曲在国内甚是罕见,对作曲人和谱曲人都有很高的要求。
-----------------------------【我是尹正剪刀手的分割线】------------------------
一首歌的好坏,离不开完美的曲调,有的歌即使歌词恶俗,但是曲调动听,也能深入人心。
诚然,作曲的天赋是天生的,但是作曲的技巧却可以后天弥补,想让你的曲子更加悦耳动听吗?跟着我来学一些作曲的技巧,也许你的旋律会有另外一番天地。
首先我们要知道,流行歌曲的创作分:
1:先有词后有曲。
2:先有曲后有词。
因为先词后曲的创作需要根据词的风格,韵律来奠定整体的曲风,讲起来更复杂一些,所以这里我只谈第二种情况,即先曲后词。
(一)倒影
就像你在河上,看到河里自己的影子。
在五线谱中,各种音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哦。
举个例子:
设想3所在的横线是平静的河面,1,2在河水里面,4,5在河岸上,4,5如果倒影在河水里,影子不正是2.1所在的五线谱的位置吗?其实就是做轴对称变换!
倒影的写曲方法就是以一个音为中心,作音阶上行,然后作同等距离的音阶下行。当然先后的顺序可以互换。在五线谱上写出来,你就会发现这些音符都在以这个音为对称轴上下起伏!
就好像是湖水中的倒影一样!上下是完全对称的!这样的曲调听起来比较集中,不会有散乱的感觉。 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例如:33345 33321
(二)模进
模进分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
这里简单的讲一下音程的概念,1234567i(高音1)这就是一个八度,通常把一个八度分成12个半音,因为不能平均分,所以规定除了3到4,7到i是半音,其他音之间都是全音,所以1234567i就是全全半全全全半,加起来一共就是12个半音。
严格模进要求各旋律音程之间完全一样。
旋律线条也要完全一致。
如:3323 2212(2和3,1和2之间都是全音)
自由模进则没有这个限制。
如:1123 3345
(1和2之间是全音,3和4之间是半音,音程不同)
(三)重复
重复永远是音乐中不二法门,从段重复到小节重复,几乎每个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重复的旋律能够让作品琅琅上口,更容易记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韩国的一些口水歌谣,大篇幅的运用了重复,所以你会发现听一遍,就能跟唱了。
(四)对格
艺术都是相通的。在文学中某些技巧,放到音乐里也完全适用。之前小编在讲修辞手法时,提到了顶真,就是在古诗词中,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第二联的第一个字。放到音乐中的话,就是第一句最后一个音符,是第二句的第一个音符。然后依次类推。
如:123312 234 465
大家注意,前面的最后一个音符,都是后面的第一个音符。在李宗盛的《鬼迷心窍》中,通篇都是使用的对格的技巧:
(五)国画技巧迁移
前面说到艺术是相通的,并借用了文学技巧,这里我们借用国画技巧来看看是怎样的。
1:疏密有致。
在国画中,如果中间画了很多的树,在四周一定要留出大量空白的地方,即留白,这样眼睛才不会累。
同样在音乐中,前面几小节如果节奏部分非常密集,后面一定要多写些长音。
如果前面旋律起伏非常大,那么后面一定要把旋律安排地平稳些,而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2:有深有浅。
国画中,你不可能一张画全用一种颜色,就算是黑,也分深黑,墨黑,浅黑,灰等等。
同样道理也可以放到音乐中,如果前面两小节你都使用上行的旋律,如:1123 3345,后面你最好使用下行或者平行的旋律,如5442等,这样让人感觉旋律有起伏有变化了,听觉上比较舒服,也符合自然规律。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陈升的《把悲伤留给自己》,开头第一到第二句,旋律从低音5直线上升且不带拐弯的到高音1,音程跨度纯四度+纯八度。第三句开始慢慢下降,从高音1下降到底音6,音程跨度8度加小三度。给人感觉旋律起伏很大,感情全部发挥出来了,然后第四句旋律开始走稳。
(六)变音
变音一般而言就是升降音符。用一些,会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也容易使情感更加饱满。一首歌,变音用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看这个人对旋律的把握程度好不好。
一般说,表现明亮色彩的用大调,忧伤或温柔的用小调。我们也可以把大调的3音降半度,来表达忧伤或温柔。在小调中,多使用#4(就是升4的意思 比4高半度 比5低半度 介乎2者之间的那个音)和#5(升5,比5高半度),那是绝对不会错的,因为小调的上行音阶中本身就包括#4和#5。如果你想写一段带有JAZZ风味的旋律,除了节奏上多用切分音符外,用b3和b7是不二法门(表示降b调,b3或b7就是这首曲的1),其实,这也是JAZZ的特有音阶。
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罗大佑《爱的箴言》里,A段第三句,用了:#1 2 3的级进,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而且非常新鲜。
《橄榄树》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老歌。作者用了#4作为承上启下,收到非常好效果。如果改用4的话,旋律色彩就会大打折扣。
若想知道更多技巧知识,如调式的运用、段落的分类及格式、词曲的结合等,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