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靠读书打天下,逆风翻盘

“如果再过十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九年三百六十五天。”

——毛泽东

二十世纪初,湖南虽然是内陆地区,但是革命的思潮从来没有落后过。

湖南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活跃在这片传承着朱程理学的大地上,他们在报刊上宣传新的变法,尝试从教育改变中国。

湖南是湘军的发育地,在近代战争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军事作用。

晚清中著名的重臣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曾老先生去世二十一年后,在湘潭县的韶山冲,一个婴儿出生了。

他便是毛泽东。

毛泽东出生在农村,家里的条件还不错,算是“小康水平”。但是他从小就被要求干农活,六岁就开始下地。

毛泽东八岁入私塾,接受中国传统启蒙教育,读的是《三字经》、《论语》、《诗经》这些基本教材。

他先后读过两个私塾,在十三岁那年,父亲供他读书只是想让他学会识字记账,能够满足基本生意需要就够了,便要他停了学。

如果毛泽东按照父亲的意愿行事,那么历史也就要改写了。

这时,一本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方向、已经出版了十几年的书,彻底改变了毛泽东的命运,它就是《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由光绪帝下旨印发的,曾出版2000本,民间盗版无数,其中一本就流传到了毛泽东的手中。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是不对的。

只有颠覆性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新知识的颠覆,是对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推倒和重铸。

《盛世危言》给毛泽东所认知的世界带来了全新的改观。

虽然那时候的毛泽东对于社会改良还没有一个完全的概念,但是决心要改变中国的种子已经埋下。

在家务农两年的毛泽东希望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后在亲戚的帮助下,父亲同意了毛泽东的求学之旅。

此后他到多个地方读书,拜了多位老师。

有从学堂学习新思想毕业的学生、有参军后回乡的秀才,他们将外面的思想带给毛泽东,为他扩宽了视野。

不过,私塾里的知识已经不能够带给毛泽东新思想了,他打算到别的地方求学。

1910年,毛泽东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

临行前,毛泽东改编了一首诗作为告别: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主席:靠读书打天下,逆风翻盘_第1张图片

从这里开始,毛主席就像沙漠中迷路的人,读书如同饮水,不断提升自己。

学校的教科书无法满足他的需求,毛泽东就自己找书读。

毛泽东喜欢读历史、哲学,中国历史、外国哲学方面的书,能找的他都读了,还在书上做了标注。

通晓历史的毛泽东此时有了超越同辈的眼界,他曾写过的一篇《救国图存论》,让老师都赞叹不已。

除了历史,毛泽东最喜欢的就是当时梁启超汇编的《新民丛报》,他反复阅读,可以说得上是倒背如流。

梁启超是毛泽东非常崇拜的人物,他推崇的维新变法是当时毛泽东认为可以“救国救民”的出路。

毛泽东少年时候写的文章颇有几分梁启超的文风,他的老师在文章上这样批阅:

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毛泽东这时心中立志改变世界的理想变得更加宏伟。

他要到更远的地方看一看。

长沙,我来了!

来到长沙后,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毛泽东的面前。

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并成为了它的热心读者。毛泽东在上面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毛泽东发现报纸太有意思了,记录着最新的时事,天下大事尽在其中。

从那时起,他读报的习惯坚持了一生。

求学期间,毛泽东三分之一的花销都在买报纸和书上面。

后来,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在这里碰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两位恩师。

一位是国文教员袁仲谦,被人称为袁大胡子。

另一位,是教授伦理学的杨昌济,也是毛泽东后来的岳父。

这两位老师不仅仅交给了毛泽东许多知识,还打破了毛泽东旧的知识体系。

好的老师不仅仅是新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旧知识的破坏者。

袁大胡子看毛泽东的文章后,笑他是新闻记者的文笔。

在袁大胡子的指导下,毛泽东开始研读《韩昌黎集》,明白了四个字——文以载道。

文章里面要蕴含真正的道,这样才算得上好文章。

毛泽东后来回忆道:他当时能够写出一篇好的文言文,要多谢袁大胡子。

杨昌济则是教授毛泽东伦理学和哲学,给予他思想上的启蒙。他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具有批判的精神。

毛泽东在杨昌济的引导下,开始专研哲学方面的知识。

读康德派哲学家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毛泽东做了1.2万字的笔记,而这本书只有十万字。

毛泽东读书的一个习惯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他读过的书,批注可能比原文还要多,他会做许多标记、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最有意义的是问号。

大多数人读书时不会做问号,只会顺着别人的思想走,不反思。

在毛泽东眼里,不管是谁写的书,都是可以和他平等对话的人。

遇到不懂或者质疑,就要标记一个问号仔细研究。

毛泽东的另一个读书方法是现在的“主题阅读法”。

对于一个问题,要想吃透它,读一本书是不行的,而是要尽可能把这个方面的书都拿过来。

毛泽东随着读书的深入,他发现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观点并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

好像小时候敬仰的人物,长大以后发现,他们好像也就那样,想要变成的人是那么平淡。

毛泽东开始在书中寻求改变世界和中国的方法,就是要探求“大本大源”。

“大本大源”是“宇宙之真理”,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

康有为的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不能够找到“大本大源”。

这五年的学生生活,对毛泽东十分的重要。

毛泽东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历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的变化,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

虽然此时毛泽东还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但是这个社会不断出现的新思想,会让他一步步接近所谓的“大本大源”。

毛泽东的思想也是从温和的社会改良主义到阶级革命不断发展。

今天抛弃旧思想,明天又会有思想的诞生。

迭代的速度,决定成长的速度。

后来和同学萧子升的分道扬镳,就是因为萧子升坚持无政府主义,反对暴力革命。而毛泽东经历了自治运动的失败,认识到温和的“呼声革命”是行不通的,只有坚持阶级斗争进行武装革命。

1927年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没有打过仗,就当过半年兵。

他所知道关于打仗的知识,都是从书中看到的,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孙子兵法》。

这些也是被都留学苏联回来的共产国际代表所鄙视的,他们说毛泽东为“惬意经验论”,没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也没有上过正规的军事学校,完全是野路子。

可就是这样的“野路子”把敌人打得节节败退,红军越打越强大。

革命前期,像自诩通晓军事的博古以及军事指导李德,带着红军越打越弱,还死不悔改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彭德怀骂他们“崽卖爷田心不疼”。

为什么毛泽东能带领红军“绝处逢生”?

毛泽东打仗不光是靠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他还结合情报对局势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掌控,以及边打边学的能力。


毛主席:靠读书打天下,逆风翻盘_第2张图片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开始研读大量军事书籍,重点关注战略和战役方面。

此时中央领导人内部对于红军未来的军事规划还有分歧,李德等代表的“留苏派”不同意当时红军的战略方针。

中央委派毛泽东写一份战略报告,总结一下红军的军事路线,更好地找准未来发展的方向。

此时的毛泽东心里还是比较迷茫的,怎么办?

读书!

他写信给当时在东北军做工作的刘鼎,买关于战略战役的书,要大兵团作战的书,最主要的是买几本《孙子兵法》带回来。

就这样,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苦苦思索,结合书中的实例和自己十年内战的经验,写出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史诗级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毛泽东开始研究哲学。

他阅读了大量关于唯物论的书籍和资料,还组建了哲学研究小组,经常和人辩论。

正是战事吃紧的时候,有人十分不解。毛泽东告诉大家:“打仗不仅仅需要战术支持,还要有理论武器。”

在学习哲学的同时,毛泽东的军事指挥一点没有落下。

他带头组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参会者有肖劲光、罗瑞卿、滕代远等人。

1938年5月,《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本著作的出现代表着毛泽东的战略指挥能力进入了新的境界,也堵上了那些质疑他的人的嘴巴。

这两篇文章将军事和哲学做到了统一,文中有理有据的论述体现着辩证法的光芒。

面对留苏派的质疑,毛泽东对经典的掌握可能不如他们,但是他将书中的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就彻底征服了他们。

快速学习,并且是快速结合实际问题学习,是毛泽东在某个领域快速突破的不二法门。

读书,毛泽东坚持了一辈子。

毛主席:靠读书打天下,逆风翻盘_第3张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可以安心地读书了。

毛泽东曾让人给他弄一套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解放前的图书。虽然这个愿望没有达成,但是可以看出毛泽东也喜欢收藏好书。

在毛泽东经常看书的菊香书屋,到处都是书,连坐的地方都很少有。毛泽东离开后,人们发现在这里有多达九万多册的藏书。

毛泽东除了买书,还喜欢借书。他曾在北京图书馆办过借阅证,编号是01。

毛泽东说过:“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可能不容许我有这样长的假期。”

他开始为中国的建设思考,读关于经济建设的书籍,例如《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

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理论文章,对指导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虽然毛泽东在国家建设的中出现过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里就不给予讨论。

1976年9月8日,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已经看不了书了,最后一次让人读给他听,读了七分钟。

次日凌晨,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溘然长逝。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读书的真谛,一生都在为中国伟大复兴而奋斗。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毛主席:靠读书打天下,逆风翻盘)